欢迎来到路维的吧台,CSS信息正在加载中...

路维的吧台

欢迎来到路维的吧台>>   | 我的首页 | 文件夹 | 驴行酒瓶 | 心情酒瓶 | 图片酒瓶 | 资料酒瓶 | 网语酒瓶 | 随笔酒瓶 | 开心酒瓶 | IT酒瓶 |

同学纪念册初稿

发表人:路维 | 发表时间: 2007年七月30日, 11:24

  应同学之邀,为即将完成的中学毕业20周年大聚会纪念册起草前言初稿。

前 言(初稿)

公元2007721日,在告别中学生活二十周年之际,我们XX省XXX市第一中学近1501987届毕业生相约母校,与当年的恩师欢聚一堂,共同回顾中学流金岁月的点点滴滴,交流各自领悟的生命真谛,展望生活和事业的美好前程。距离是一份感情的试卷,相隔愈远,则思念愈深。短短的一天时间,难以叙尽埋藏心底二十年的师生情深,无法道完发自肺腑、炽热的同窗厚谊,故出此纪念册,为的是记录下这段美妙难忘的人生片断,也便于恩师学友无论今后走在何方,都能够按册索骥,相互保持联系,让我们的距离不再遥远,实践古人所谓“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日往月来,星移斗转,二十年过去了,我们已带着成熟和自信,即将步入人生的不惑之年。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在叩谢母校、回味纯真年少情谊之际,我们也开始认真地反思已经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深刻地领悟到,母校赋予我们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高考分数。教化之本,出于学校;风华年少,蓄势未来。中学是我们人生发展的指南针,在那看似平淡的六年时间里,老师的一声劝导,同学的一句良言,竟然可以成就我们一生恪守的理念和一世追求的理想。中学时代就象一本深奥的历史书,值得我们不时回味、挖掘、研究,不断从中汲取人生成长的营养。二十年来,我们在岁月和社会的历炼中,进步有快有慢,收获有丰有欠,成就有大有小,财富有多有寡,生活有得有失,但有一样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都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无愧于恩师的谆谆教导,无愧于母校“文明、质朴、坚毅、向上”的八字校训,也无愧于我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会。

中学时代的友谊最为真挚、质朴、无私和永恒,同学之间的交流最为通彻透明,最没有底线和防线。二十年的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与激情,但提炼激荡了我们的年少记忆;生活改变了我们的容颜与阅历,但巩固加深了我们的纯真友谊。虽然相聚是短暂的,大家都要继续为了各自的生活和事业风雨兼程,各奔西东,然而一生哪堪几回别,我们身边的这本同学纪念册,提示我们今后无论走到哪里,走多远,都会常常忆起曾在山城校园中度过的那一段无悔岁月,时时提醒我们向曾经朝夕与共的这一群好兄弟好姐妹打个电话,发封电邮,问声平安。有同学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暂时不顺的时候,我们会向他施以力所能及的援手和帮助,即便是一句短小但真诚的鼓励,也可能给他迷惘的世界带来一丝光,一片热,一分直面生活和挑战的动力。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就让我们一起珍惜美好的同学时光,携手共进,等待领取中学毕业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纪念册,将友谊进行到底!


从提香到戈雅

发表人:路维 | 发表时间: 2007年七月28日, 06:39

    今天上班打开电脑,赫然一条团委的紧急通知:下午组织广大青年同志前往美术馆参观《从提香到戈雅——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藏艺术珍品展》(De Tiziano a Goya: Grandes Maestros del Museo Prado),报名前100名可获此机会。怯生生打个电话问,老头子可以去吗?回答是欢迎老同志参加。又问了一句:老头子可以带小孩儿吗?回答是可以。又问老头子可以带两个小孩儿吗?回答是我们研究一下。15秒钟后得到了批准,于是下午就带着儿子、儿子和表姐去了美术馆。

    以往看了不少西方绘画展,但除了现代大师毕加索和米罗,对西班牙古典绘画并没有什么印象。这正是此次的兴趣所在。然而进了展厅,才发现其实全部52幅展品中,多数是意大利画家的作品,从宗教、神话、生活、景物的题材看,藏品总体上有了不少世俗的印迹。正因为不刻板空洞,这些作品才展现了十足的魅力。从用光和色调来看,有不少比较接近伦勃朗的风格,是我很喜欢的。最后是西班牙大师戈雅的五幅作品,内容象征意义很浓,但对画面本身来讲说实话印象并不太深,回到家只记得那幅《死去的野鸡》,儿子也说这幅是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

 (阅读全文)

怀念大平

发表人:路维 | 发表时间: 2007年七月23日, 06:22

    在今天初中同学的聚会上,请当年的班主任任老师给大家讲几句话。她说:“请大家要把身体放在第一位,家庭放在第二位,事业放在第三位。”短短的一句话,是已经年逾古稀的她总结出的人生哲理,这一定是她给学生们上的最发自肺腑的一节课。任老师,我记住了。

    也是在今天的聚会上,沉痛地得知,中学和大学时期的好友和邻居大平,早已经离我远去。据说是经受不住工作和生活上的双重打击,跳楼自尽了。

    模模糊糊记得,他在两年前曾经给我打过一次越洋电话。他告诉我不久前刚从苏丹回来。当时工作很忙,加上我距离回国时间已不长,便没有聊太多。没想到不经意间,这却成了永别。人世倏忽,大平,如你的父亲一样极其厚道正派,你却为什么不能挺过压力,坚强地面对生活?

    大平,这几年,我们远隔重洋,没有象十年前那样经常相聚,以至我对你后来的情况全然不知。如果我当时在你身边,使你有机会向朋友倾诉你的苦痛,让我有机会好好劝导你,你是否或许就不会迈出这一步? 大平,我回来了,却再也见不到你……大平,你在哪里?为什么不能再见一面,再一次握手,再一次拥抱,让我们从容地分别?


转贴:《南京》观后感

发表人:路维 | 发表时间: 2007年七月20日, 21:35

转贴:                     《南京》观后感
                                     飞蛾扑火

                   一
    标准的美式记录片,以第一人称叙述,镜头与画面巧妙衔接,充满真实感。没有过于煽情的说词,不像国产记录片,充斥着各式口号,记录片拍得跟小说似的,自以为能打动人心,然而胡乱堆砌的镜头只能吸引一点眼球,深度必须用真实创造。
  
                   二
    苦难、愚昧、落后、悲哀、伤痛…所有的这类形容词似乎都能放在中国人头上;抢劫、轰炸、屠杀、强奸…看得直让人掉眼泪。然而,片子给我带来的反思远多于仇恨。
    一个曾经比中国更加落后的小国,短短三十年,从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到成为世界强国,迫使别人签订不平等条约--虽然这个不应是目的,分界点仅仅是1868年的明治维新--距甲午战争仅有37年,着实让人看到了良好制度的力量。
    千年的交往史,对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我们的了解却未能超过数十年前大洋彼岸一个美国人写的《菊与刀》。如今,戴上了仇恨的眼罩,大部分人更加看不清日本和日本人。
    呼一万遍“打倒日本”的口号,也不会让中国富强,相反,只暴露出底气的不足。当年即便没有日本的兴起,不会有日本的东进,那一样会有俄罗斯人的南下。没有自身的强大,悲剧一样会重演,相同的受害者,只不过施暴者从小鬼子变成老毛子而已。
    仇恨本来属于过去,值得带向未来的应该是反思,否则,未来还会引燃仇恨。遗憾的是,东方民族似乎都不怎么善于也不愿意反思。与我们的报纸上成天指责着的日本人相比,中国人或许更需要反思,为什么总是受伤害,为什么总是走弯路。

                  三
     历史课本上的西方传教士都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探路者”,然而这部纪录片让人看到了真实的传教士--虽然他们未必代表了全部。在民众射向日本历史教科书的忿恨目光中,或许应该分一点出来巡视一下中国的脸谱化的历史教科书。历史的本相是真实和客观,应该超越党派利益和狭隘的民族史观。
     否则,例如“义和团”、“太平天国”之类的明显的社会倒退行为如何能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他们本身的封建性难道还不够极端?    
     战争中有侵略者,也有帮助过中国的外国和外国人需要我们正视和铭记。若只看到恶,而没有善,又如何能保证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中,中国军人的表现会比当年的日寇克制?
    
                  四
    忍耐一向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不过正如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所说的,忍耐,“实际上它所应受批驳的方面,直可视为恶行”。忍耐暴政在中国与女人缠小脚一样具有久远的历史,中国人对其忍耐力之强,无出其右。(根本无需翻开历史书,稍关注民生,即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片中普通百姓对战争没有更多的意识,无非是日本人打来了,该往哪儿跑的问题。日军正式进驻南京后,略施恩惠,就有不少人以为可以回家安居乐业。也难怪,数千年专制史,只知有朝代不知有国家,普通人谈不上有国家观念。胜者为王,日本人若赢了,换个统治者,与当年的蒙古人、满族人又会有多大区别呢?
   在暴政下的小民,没有享受到国家保障的权利,又凭什么要求他们用鲜血乃至生命保卫这个国家?这绝不是底层个体的错。


大兴之行

发表人:路维 | 发表时间: 2007年七月20日, 05:56

预览 预览 预览

    今天去大兴参观,为的是了解国情。在北蒲洲营村参观了村委会,气派得胜过毛里塔尼亚的议会大楼。村委会旁边是村信息服务站、卫生所、超市,好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进了一家农户院落,整齐漂亮的瓦房、太阳能热水器、新建的吊炕,只是房子大,儿女们都去城里工作,家俱显得少了一些,房子感觉空荡荡的令人产生一些遗憾。国家出资兴建了一排排蔬菜大棚,每个大棚旁边是一幢小仓库,顶上红红的瓦,很让眼睛一亮。

    在国家第一生态农业村留民营村印象最深的有两样。一是沼气处理厂,粮食喂鸡,鸡粪发酵沼气,沼气供火、电,沼气废料脱硫处理后加工成肥料,把整个村子带入很成功的农业循环经济。难怪安南还到这里参观呢。第二是村老支书,长得跟毛泽东极端相象,不仅成功把留民营村提前带入和谐社会,本人还成了一大旅游资源。

    下午参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规模和进驻企业的高档次很是令人咋舌。参观了北人印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立体物流仓库。之后去日资企业SMC扫了一眼。前不久,一个同事在这附近的亦庄将近7000/平米买了一套房子,这个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应该会给她带来可观的收益吧。我既没有经济头脑,又没有经济实力,就省得去琢磨了。


同学小聚

发表人:路维 | 发表时间: 2007年七月17日, 08:44

    高中毕业二十年后,同一届同学,同班的,不同班的,记得的,不记得的,认出来的,认不出来的,说过话的,没说过话的,聚在一起,这种感觉真好。


板寸宣言

发表人:路维 | 发表时间: 2007年七月17日, 07:28

人在想要励志,或者是想要改变的时候,总喜欢把毛发拿来作宣言书。或是蓄胡子,或是刮胡子;或是留长发,或是剃光头。记得大学时有一次不如意,一下子差不多三个月拒绝刮胡子,幸亏当时胡子长得慢,也比较稀疏。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头发一直是顺着脑顶旋儿的方向,从左边顺往右边,不长也不短,不精致也不纷乱,就象大多数八十年代步入社会的男人一样,让头发即便处在身体最显眼的部位,却最不引起人的注意。昨天,忽然间我也打起头发的主意,想试试理个板寸会是什么样子。

请示老婆,老婆理也不理,说爱怎样就怎样,哪怕出去找个小蜜。于是就跑到平日理发的蓝兰发屋。只有老板一人在家,说是女儿来北京,老婆陪着逛街了,你想要板寸还是明天老婆在的时候来吧,还是她理得好。碰了壁,想要变型的欲望却越发旺盛起来。

今天上了班,就给单位的理发室打了个电话问问。结果多少有些出乎意料,人家说我们这儿也能理板寸,你现在就来吧。

几年来,头上的白发渐渐增多,就很少去单位理发。周末在家附近结果了再锔点颜色,第二天棒小伙儿一般精精神神地去上班,谁也不会知道自己原来有白头发。今天在单位理发,恐怕就要现原形了。不过我倒是没有担心什么,快四十的人了,有几根白头发算不了什么吧。

理发师傅是个十分精细的人,左瞄右瞄不停地找平,约么半个小时,说你看看,上了年纪的人理个短发精神吧!说得我有点愠愠的,我什么时候成了上年纪的了?!戴上眼镜一瞅,哇呀,白发怎么会那么多!头顶、两侧,有些部位已经是茫然一片了。晕倒。

离开理发室,一路怯生生的,生怕见了熟人,三躲两躲钻回办公室。过了一小会儿,一小子见了,呦,你理发了;隔壁的大姑娘见了,叫一声哇塞酷毙了。出乎意料,谁也不说哇呀这么多白头发,我倒反而觉得有些别扭和虚伪。只是后来新来不久的一个小姑娘说了一声,我刚才在背后没认出你来,还以为是老X呢。

晚上回到家,在镜子面前仔细端详,理发师傅的手艺确实了得,头上的白发确实多得远远超出了心理预期。

买好了一瓶染发剂,我却决定不再染发了。板寸,是我想要的,即便是花白或是全白的板寸。不是为了改变,是要回归本原;从此不必再刻意伪装着什么,也不必依靠伪装去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只要自己不在乎,就不曾有什么是值得在乎的。王阳明云,存在即我心。今天我懂了。

我的板寸宣言。


毕业20周年

发表人:路维 | 发表时间: 2007年七月05日, 00:58

    适逢高中毕业20周年,为了这个缘故,久无音讯的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渐渐恢复了联系,CHINAREN校友录里越来越热闹。大家已经在着手制订周年大联欢计划了。二十年后再相会,一种莫名的激动。

    跟几个同事聊,他们也是刚刚或者将要举行高中毕业二十周年的大聚会。

    我想问,为什么不是十年,也不是十五年,而是恰恰在二十年的时候,大家的思念一下子变得如此强烈呢?这两个年头,我都不在国内,似乎在国内的同学也没搞什么象样的聚会。到了三十年的时候,我们是会举行更为盛大的庆典,还是热情会渐渐消退,恢复成往日的一如止水呢?

    谁能给我一个答案。


Valid XHTML 1.0 Strict and CSS. Powered by pLog
Design by Blog.lv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