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九月 16, 2008

颐和园

来北京已数度寒暑,家乡若有亲朋相询来京应该到访何处,故宫,长城之后,我会毫不犹豫地加上一句“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去看看颐和园”。

颐和园或者是北京唯一兼具山水和园林之胜的所在,北海很好,但位于城中,失却了开阖吞吐的气势,中南海或者不错,但,不是平头百姓可以一观的。

刚来北京那会儿,也是无聊至极泡摄影无忌的时候,当时的版主Btiger,曾开一个主题,“拍不尽的颐和园”,终成年度热帖。

当时,我就有点纳闷,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湖光山色,我多少都见过一些,能如何?又怎么能挡住,无忌如此密集的长枪短炮的轰炸,仍然新意叠出,色彩纷呈?(现在回忆一下,似乎Btiger就是宾德的大侠?嘿嘿,记不清了,年代久远了,当年的胶片时代,早已繁华落尽,尘埃落定)

05年9月,四访颐和园。(前三度分别为:1。中学时某暑假随父母来京游览,2。刚来京工作时遭遇那年冬天第一场大雪兴奋要死一个人跑颐和园拍了一堆过爆的雪景照片,3。04年7月带着当时大学一年级的堂妹表妹在昆明湖上划船,遇到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返回游船码头时被众游客掌声欢迎。)

初秋的颐和园,山水明净,天高地远,万寿山苍翠端凝,昆明湖澄澈潋滟,沿着仿造西湖苏堤的西堤一路走来,荷花虽已凋零,但水面上田田相连的荷叶却一点未见颓势,离残荷听雨的深秋清寂还有些时日。沿堤而植的柳树,也正绿意袅袅,逗人情怀。此时此刻,是北京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已褪去春的蒙昧,夏的轻狂,秋冬的严霜又尚未来侵袭,走在西堤上,步履轻捷,无忧亦无惧。直到现在我闭上眼都能感到那时的和风轻软,阳光优柔,恍如春和景明正是江南好时节。

所以,当朋友推荐一部以“六四”为背景的影片“颐和园”时,我小小吃了一惊,有点佩服导演娄烨的联想能力。

影片的女主人公,有着一张和角色年龄相符的少女脸庞,稚气,透着青春期特有的倔强,她自己或者不知道,这样飞扬的青春,有动人心魄的美,却与五官本身无关。有这样一张纯洁脸庞的女孩,却有一具格外成熟的身体,片中,当她和宿舍另一个女孩,赤裸着面对镜子审视自己时,她的身体令我大吃一惊,这几乎是一具30多的妇女的身体,和她的脸庞,她的神态,彼此应对,如此巨大的反差,一刹那令我震惊过后,感到深深的悲哀。

这是一具青春不再的身体,但里头盛的依然是一个纯真年轻的灵魂,一如少女般幻想爱与被爱,渴望理解和被理解,但每一次都只能草草成身体的交合。看到她冒着大雨,把半湿的日记本递到那个面目晦涩的武汉男子面前,说“这是我的日记”,男子却没有接过时,她眼中的绝望,令人心酸。她只能匆匆地去吻对方,匆匆地上床,希望能抓住仅可能的一点点温暖。

她最终嫁于的那个报社收发邮件的年轻男孩,同她第一个图们小男友一样,纯良地爱慕着她,但却永远无法读懂她的灵魂,她认了,如果这份“懂得”终究难得,那么,至少应该给自己留一份“疼惜”。

她的大学男友,也是影片男主人公,想要奇特,无论是游历花丛,还是游历各国,都不甘固守一人一地,但最终还是只能归于平淡,回到国内,当某个公司的高管,娶妻生子毫无悬念。他的“无情”,背后却有着对人生最真切的如泣如诉,一心想要奇特,却最终成就了平淡。他做不到,他的另一个情人那样,从高楼上微笑着翻身坠落,把纯真,坚执,和终将逝去的青春与爱情,定格于一瞬间,永不褪色。

影片中,自然还是有一些硬伤的,譬如,“六四”学潮时,学生们走上街头,遇到防暴警察,背景是北四环学院桥那一段,下沉主路。问题是89年,别说四环了,三环都没修通呐。

但,这些小瑕疵,毕竟掩盖不了,娄烨的才华,这样一部关于青春和爱情,成长与经历的影片,调子缓慢而沉郁,但却并不令人觉得拖沓,反而跟着影片的节奏沉下去再沉下去,缓缓的,哀伤即使有,也是淡淡的,只觉得四处空茫,无处着力。。。。。。不会热泪如泻,却于不知不觉中,声声叹息。。。。。。直到结束,有今夕何夕之感。

看了“颐和园”后,又到网上找了娄烨另一部片子“苏州河”,以90年代中后期的上海为背景,看着那些记忆中的景象,看到四川路桥头邮局,看到永远年轻的周迅嘴角倔强地微微上扬,面对背叛自己的爱人,毫不犹豫纵身跳入浑浊的苏州河水,化成美人鱼时,泪终于难抑。

其实,这两部片子,都是几个月前,还是春天的时候看的,一直想写些观感,却一直没有写。

只有等影片的许多细节,已从记忆中淡去,只有等过多的情绪,慢慢平复后,自己能从容地退到一个距离之外,才有力气写下些片言只语。

这两部片子,都没有敢看第二遍,或者改天可以试试,也许会悟到点其他什么。


作者 island (daily) :: Commen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