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青蛙论坛 » 青蛙摄影论坛 » 摄影杂谈
用户名
密码
帮助 会员 日历 标记论坛为已读

回复
 
主题工具 显示模式
旧 12-06-2001, 00:50   #1
老色虎
虎啸蛙坛
 
老色虎的头像
 
注册日期: Dec 2000
来自: 神针
帖子: 6,709
精华: 0
Post 亡羊补牢,如何拍天体(1)----流星雨?

11月18、19日的狮子座流星雨已经过去了约20天了,我的烂片也终于暴露在大家雪亮的目光下,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我......对不起大家,更对不起我自己。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为了让大家将来遇到类似的情况的时候,在色影上不再留有遗憾,我决定把自己得到的或者从别人那里看到的经验教训告诉大家,也希望大家集思广益,想出各种好的办法来

我先总结几点:
1、器材需求方面:好的三脚架;大中幅相机最好,135也可,如果是为了能够尽量多地捕捉到流星,镜头焦距越短越好!当然如果你有特殊需求,选择适当的焦距完成你的目的也是必要的。还有就是由于经常使用B门,这时候机械相机(FM2这种的)占有一定优势!不会担心电力不足而罢工。快门线或者可以代替快门线的东西或者有T门的相机。

2、胶卷:感光度越大越好,当然一般情况下,至少用到ISO400了。我的一个朋友用6x6应该收下了不少流星,结果他的胶卷是100度的,结果可想而知。

3、预备知识:要恶补天文知识,至少知道北极星在哪,主要星座位置等等。

4、拍摄:光圈要放到最大,对焦无穷远。如果没有特别目的,千万不要使用什么多重曝光功能,教训啊!俺就是为了体现俺的FM2的优势,滥用多重曝光,废了几张片子!555555 一般每隔3-5分钟就可以过一次卷,时间太长的话,由于星星的轨迹太长太亮,可能流星就看不出来了。如果有两架两机最好了,一台用于通常捕杀,另一台可以用于创意摄影,如对着北极星的位置画同心圆,选择地面上适当的前景来构图等等。我看到无忌上e200sky兄、老顽童老师的面对北极星的片子很不错,还有一位以汽车为前景的也值得学习。

5、拍摄注意:让你的镜头远离地面灯光重的地方,否则你的流星再亮,也会被淹没在灯的海洋里了。当然如上面所说的汽车作前景这种创意摄影另当别论,不过还是要考虑好这光的影响。还有就是由于是夜里,或者是在山上,难免冷风阵阵,注意带足防寒的衣物!


请各位指正和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
虎窝
老色虎离线中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12-06-2001, 00:59   #2
老色虎
虎啸蛙坛
 
老色虎的头像
 
注册日期: Dec 2000
来自: 神针
帖子: 6,709
精华: 0
Talking 相信大家也从这里看到不少不错的流星雨作品,俺的不是:(

__________________
虎窝
老色虎离线中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12-06-2001, 08:02   #3
老色虎
虎啸蛙坛
 
老色虎的头像
 
注册日期: Dec 2000
来自: 神针
帖子: 6,709
精华: 0
Post 从无忌上转贴一篇lymex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我刚写完一篇文章,供参考
论天文摄影的暴光
================
(修改稿。由于有很多个人观点,如有问题请指正)

天文摄影?黑夜里能有什么值得拍的?
天文摄影还不容易?跑不出常规摄影的范畴,暴光加大不就成了?

其实,天文摄影就是普通摄影的延伸,只不过由于被摄物体具有很多极端的特性,比如暗弱的
光线、点光源,极大的反差等,使得某些问题,比如暴光,变得复杂起来。

实际上,天文摄影同样涉及胶卷选择、相机与镜头的选用、跟踪等等因素。而其中非常重要的
一环,就是暴光量的确定。

传统摄影,被摄物体亮度高,快门时间短,暴光用机内的各种测光表即可。而天文摄影的被摄
物体往往太暗,大部分场合下测光系统不好用,暴光时间可能长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因此
需要用经验估计暴光。很多人在暴光量这个问题很犹豫:我到底暴光10分钟?还是20分钟?到
底应该用多大光圈?多高的胶片速度?

当然,你可以说:光圈越大越好、胶片的感光度越高越好、暴光时间越长越好,但实际上,这
些参数的增加都有代价。光圈越大则镜头/望远镜越贵(在性同镜头下,选择越大光圈成像效越
果差);胶片的感光度高不仅价格贵而且颗粒大;暴光时间长不仅费时而且造成不稳定因素。
暴光时间长,等候的时间就长,出片率就低,因此也是一个很大的开销。因此,总有个经济性
和可实现性的限制。由于我们都趋向于用最小的努力、花最少的成本把事情做好,因此,只有
我们掌握了暴光量规律,就能心中有数,可以更好的在各种暴光因素下做出权衡。

以下讨论主要围绕暴光的主题进行讨论,主要适用于负片,拍摄反转片或用CCD时也可供参考。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
==================

一、暴光值
暴光值一般用EV值来表示,即英文Exposure Value的缩写。暴光值表明光圈与快门的一个组合,
因此只与光圈与快门有关,与其他任何量(如胶卷速度、物体亮度)无关。EV值越大暴光量越
小,EV值差1,暴光量相差1倍,或叫差1档。EV值为0时,表示相对光圈为f1.0快门为1秒的暴光
量。注意:相对光圈为f2实际上比f1小了两档(f1与f1.4或f1.4与f2为1档)。类似,快门速度
从1秒增加到2秒,表示增加了1倍的暴光量,即一档。由于档的概念为对数关系,因此,10档相
当于1024倍(2的10次方,或粗略地说,1000倍)。在阳光下,胶卷选用ISO100,一般用f16和
1/125秒的组合,这时的EV值为15。对于天文摄影,如果用f2.8暴光20分钟,则EV值为-7。


二、暴光量
是指物体/天体在一定的暴光参数情况下(EV、ISO值等)对底片暴光程度(密度)的贡献。暴
光量越大,底片密度也越大。请注意,按照我这种定义,暴光量并非仅仅是对光子数量/能量的
衡量,而是也衡量了胶片对光的响应,也包括以后对胶片的处理冲洗特性,比如如迫冲。
(这会有不同意见的。按照传统的定义,暴光量 = 暴光量强度×暴光时间)
暴光量与EV值有直接依赖关系(由于EV值是对数的,因此不好直接说与EV值成反比),与胶片
的感光度有正比关系,与物体的亮度有正比关系。


三、正确的暴光
一般来讲,胶片(或底片)可以记录物体亮度最大相差10档的层次。也就是说,如果在一个画
面中,最亮的物体与最暗的物体相的亮度相差1024倍,胶片还是有能力记录下来。再暗的物体,
暗部将失去细节;再亮的物体,均成为白光一片。这11个挡的中间档为第5挡(V档)是一个暴
光适中的、最能反映物体层次的档次;另一方面,黑色物体和白色物体,在相同的照度下,对
胶片的感光能力也大不相同。其中间色调一般被定义为18%灰体(指反射18%的入射光。注意,
不是50%灰体!)。因此,一种机械的“正确暴光”的定义是:把18%灰体暴光成第V档所需要
的暴光组合(胶片速度、EV值)。这种定义仅供参考。事实上,由于被摄物体的多样性,可能
根本就没有什么“正确的暴光”,同时,由于不同表现手法的需要,可能又有好几个不同的暴
光值都是“正确的”。那么,怎样才叫正确的暴光呢?可以说,大家看了说好,能够体现主题
的细节或拍摄者的意图,就是正确的暴光。


四、暴光下限
指在特定情况下最小的可记录的暴光量。低于这个暴光极限,在胶片上(或其它记录设备上)
就记录不了被摄物体。也就是说,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一定亮度的物体/天体能够在底片上的暴
光量刚刚足够看得出来。因此,为了拍摄出某物体,必须使其暴光量超过暴光下限。为了取得
良好的效果,暴光量要超过暴光下限数档才行。暴光下限不仅与那些条件有关,还与背景亮度
等噪声有关(淹没效应)。暴光下限一般用最低可拍摄星等来表示。


五、胶片的暴光特性
胶片记录被摄物体是用其自身密度(不透光性)的改变来记录的,暴光越大,密度越大(底片
越黑),这种关系的理想暴光特性应该是直线(线性的),但实际上不完全是。随着进光量的
增加,胶片的特性可以分成如下5个部分和11个区域:
1、不响应部分。即在暴光小于一定量时,无论暴光量的大小,均不会留下暴光痕迹,底片仍然
为最透明状态。这等效于小于暴光下限,这也是倒易率失效的一个区域。为暴光区0。
2、开始响部分。底片密度随暴光量的增加而有反映,逐渐加快,但仍然为非线性,暴光量很小,
底片很薄,这也是倒易率失效的主要区域。为暴光区1-2。
3、线性部分,为主要胶片工作区域,为暴光区2-8,暴光量和密度适中。其中,最好的区域是
最中心的5,罗马数字V,在这区域的周围有丰富的层次。这就是上述正确暴光的第5档。
4、近饱和部分,底片密度随暴光量的增加开始缓慢增加、逐渐趋于不增加,底片很密,层次下
降,为区域8-9左右
5、饱和部分,底片密度已经达到最大值,不再随暴光量的增加而增加,底片最密。看一下胶卷
的片头,就处于这区域,为区域10。以上区域法来自美国摄影家亚当斯(《A·亚当斯论摄影》
)。这11个区中,邻近区域之间相差1档(1倍),0区与10区之间相差1024倍。


第二部分,暴光量的计算和相关性
==============================

一、被拍摄天体的类别

天文常见的被摄物体有三类:固定点光源、移动点光源、固定面光源。固定点光源和面光源的例
子是用赤道仪跟踪拍摄恒星和星云,移动点光源不仅包含流星和人造卫星,也包括固定天空星迹
摄影(即把照相机放在固定的三脚架上,用B门长时间暴光,让恒星自己画出运行轨迹)。


二、暴光量的计算

1、对于固定点光源来讲,暴光量的大小影响照片光点的大小,以及最暗可见星等。
暴光量越大,同一颗恒星在照片上形成的光点就越大,能够在照片上找到的最暗的恒星的星等就
越低,即临界星等就约低。

2、对于移动点光源来讲类似,暴光量的大小也影响照片光线的粗细和亮度,也包括多暗的星可
以被记录下来。

3、对于固定面光源来讲,暴光量的大小影响照片的亮度(或底片的密度),有如下公式:

E=F×F / (B × S)

其中,E为正确的暴光时间(秒);F是镜头/望远镜的相对光圈数(f4时取4,而不是1/4);B是
天体的亮度指数(例如满月面为200);S是胶片感光速度,以ISO为单位;

例如,用1000mm/f10的望远镜直接焦点拍摄满月的月亮,用胶卷ISO100,则暴光时间为:

E = 10 × 10 / ( 200 × 100 ) = 1/200(秒)

公式备注:
a. 暴光量与正确的暴光时间为反比关系

b. 这个B是真正光学意义上的亮度(只不过有一个系数),而不是几等星的那种天体的亮度。
至于这个公式的具体应用以及某些天体的亮度值,请参考Q先生的“谈天”网站的一篇文章
http://www.2-sky.com/04direction/11shoot_exposal.htm)

c. 由于这种暴光的“正确”,是把被拍摄主体放到胶片的第5区,因此,如果实际暴光时间为计
算时间的1/32,会在底片上什么也留不下(相差5挡,为0区),达到了暴光下限;如果实际暴光
时间为计算时间的32倍,会把主题在底片上暴成全密(也相差5挡,为10区,照片全白),达到
了暴光上限。

d. 这公式自然也适用于普通摄影。


三、暴光量与各依赖参数之间的关系具体解释如下:

1、与被摄物体/天体的亮度成正比。如果用星等表示恒星,则由于每差0.75等亮度相差一倍,
因此暴光量也相差一倍(1档);每差5等亮度相差100倍。

2、与胶卷的感光度有关。例如ISO100与ISO200,或ISO400与ISO800之间,均相差一倍。具体讲,
暴光量与胶卷的感光度的ISO值成正比;同样效果的暴光时间与胶卷的感光度的ISO值成反比。

3、与镜头或望远镜的相对光圈有关。例如光圈F2.8与F4,或F8与F11,均相差一倍(2倍关系)。
f2与f4的光圈是4倍关系。具体讲,暴光量与镜头或望远镜的相对光圈的平方成正比;(这里,
光圈是一般为分数的那种,如光圈f4指 1/4,是传统意义下的光圈。由于f2.8比f4大一档,因
此1/2.8也比1/4大一倍,因此这种表示不会引起大小的误解)

4、与胶片的性能有关,例如倒易率失效问题
倒易率是指光圈与快门若同时向各自相反的方向变化,得到的暴光效果相同的暴光规律。例如,
用f2.8 1秒,与用f4 2秒拍出的效果相同。实际上,若暴光时间很长(因为光很弱),暴光效
果对于时间的增加并不线性:f2 10分钟的暴光量,可能比f2.8 20分钟的暴光量大20%,而且越
长时间的暴光就越没有效果。这就需要在长时间暴光的情况下做补偿,或采用大光圈来避免长
时间暴光,或选择倒易率不太失效的胶卷等方法来减少影响。倒易率失效也同样出现在非常短
时间的暴光上,天文摄影一般用不到,已经超出本文讨论的范畴。

以上,对于任何摄影都是正确的,包括恒星、彗星、星云、月亮等天体。对于天文摄影中最常
见的点光源(恒星,或短焦距下的行星),有以下规则:

5、与镜头的焦距有关
在能够分清非点光源的情况下,暴光量与焦距无关(这在面光源的暴光公式中能够看出来),
在点光源的情况下就完全不一样:暴光量与镜头的焦距的平方成正比。请注意,不仅有关,而且
相关性很大。为什么呢?焦距增加,镜头的绝对口径相应增加,聚光能力自然成平方增加。乍一
看,增加焦距是提高暴光量的有效方法,实际上要注意,这是在其它均不变的条件下,尤其是相
对光圈不变。假如100mm口径 f/5的折射镜子,加上x2的巴洛夫镜后,尽管焦距变成2倍而使得暴
光量增加2档,但相对口径也变为f/10使得暴光量减少2挡,因此暴光量并没有没变化。事实上,
要保持相对口径不变而增大焦距的代价是沉重的,用Nikon的镜头举例:180mm/2.8镜头6000元,
300mm/2.8镜头3万元,400mm/2.8镜头7万元!这个例子极端了点,反映出大口径需要付出非常大
的努力,对于望远镜也是一样的。另一方面,在小焦距的情况下,一般镜头的光圈也不容易做大,
比如最早Nikon有一款13mm超广角,最大光圈才f5.6,Sigma公司20mm广角镜头做到了f1.8,也是
最近新出不久。最容易做成大相对口径的焦段是50mm焦距的标准镜头,一般有f1.4,甚至有f1.0
的商品可以买到。这样,与其说暴光量与镜头的焦距有关,还不如说与镜头的口径有关,这样更
容易理解。由此引出一个差别,望远镜的表示方法与相机的镜头不一样:100mm f4的折射镜,表
明口径100mm而不是焦距100mm,而100mm f4的镜头,100mm为焦距(口径只有25mm),因此,当
你自豪的向一个摄影家宣称你有一个150mm f5的折射镜子的时候,他可能不以为然,就不要怪他
/她了。


对于移动点光源,上述1-5条规律仍然适用,但要增加以下第6条规律:
6、与运动速度有关,速度与暴光量成反比。例如,若其它条件相同,一个快一倍的物体,需要
在亮度上亮0.75等,才有相同的暴光量(在照片上看起来一样)。这样,同为1等星,在固定摄
影是可以拍的非常清楚,而1等的流星就很难拍摄下来。



第三部分,常用天文摄影暴光参数
================================
这里给出一组常用暴光值和暴光下限,是根据自己的拍摄情况估计值,条件为:胶卷400度,镜
头焦距50mm,暴光相对口径f/2.8。其它组合可以根据各条件对暴光的影响关系导出。

1、跟踪摄影,即用赤道仪跟踪天体的运行。在这种情况下,恒星暴光下限可用以下公式估计:

ELM = log(D×D×S×E) × 2.512 - 8.5

其中,D是镜头的口径mm,S是胶卷的ISO值,E是暴光时间秒,log是取常用对数,结果ELM即为
暴光极限星等。按照此公式,给出一些暴光组合的极限星等如下(均为ISO 400胶卷):

焦距50mm, f2.8,暴光20分钟,ELM = 12.8等
焦距20mm, f3.5,暴光15分钟,ELM = 9.3等
焦距80mm, f2, 暴光20分钟,ELM = 13.8等
焦距200mm,f2.8,暴光20分钟,ELM = 15.1等
焦距400mm,f4, 暴光20分钟,ELM = 15.8等
焦距900mm,f10, 暴光20分钟,ELM = 15.6等

这公式是理想情况下的结果。如果有光害,可能要减少1-2等,跟踪不利也达不到计算值。
对于超过极限星等的恒星,自然是越亮的,在底片的面积就越大,而且基本上成正比。
标准暴光时间:20分钟,标准极限星等:12等,对于8等星以上都会有很好的表现。
对于星云的拍摄,根据星云亮度的不同暴光参数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而且暴光大一点效果会更
好。例如对于M31(仙女座大星云)、M42(猎户座星云),暴光时间30分钟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暴光时间再长,会体现更多的边缘细节,但中心部分会过暴。其实,不要以为长焦镜头才可以拍摄
星云,标准镜头可以拍摄M31等大角度的星云,只不过有效面积稍微小了点。我曾经用16mm的鱼眼
镜头拍摄银河时,在角落里把M31清楚的拍了下来。

2、固定恒星轨迹摄影
一般为体现恒星周日运动,属于慢速(0.25角分/秒左右)。标准暴光时间:60分钟(f5.6),暴
光下限为6等(f5.6),对2等或更亮星效果良好。也可以进行数小时的暴光以便取得更长的星迹
(每小时15度),但应相应减小光圈。

3、铱星
铱星是人造卫星,运动速度中等(约30角分/秒)。超过-1等才有拍摄价值,否则过于暗淡,
暴光下限约为3等。标准暴光时间:30秒。有光害时,应减少到20秒,即提前10秒开拍,最量
10秒后结束。在光害不大的地点,也可以采用跟踪的形式,让背景为星空。

4、其它人造卫星
根据高度,越高的人造卫星、距天顶越远,则速度越小。国际空间站(ISS)高度四百公里左右,
亮度经常变化,可达0等以上,暴光效果一般,暴光下限约为3等,标准暴光时间2-6分钟(根据卫
星的高度和所选择镜头的角度有关)。

5、流星
流星速度范围变化很大,距离越远的流星,角速度就越小,但亮度就没有近处那样亮。如果流星
的速度为45度/秒,那么,由于速度比普通人造卫星快百倍左右,暴光下限为-2等,-6等以上的流
星才能有比较好的拍摄效果。流星的暴光方法详见第四部分第6小节。



第四部分,天文摄影暴光量问答
============================

1、为什么我的星云摄影没有细节?

一般来讲,这是星云的细节已经在暴光下限以下。这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a、暴光值不够。例如,光圈太小(如f6或更小)、暴光时间太短(如10分钟以下)。对比一下
成功照片的拍摄参数即可以了解自己的照片暴光值是否足够。

b、底片不够灵敏(ISO值太小)或者倒易率失效(光圈小,取更长的暴光时间也无用)

c、被拍摄星云太暗(查一下星图或有关资料,看一下是否总亮度过低或面积太大)

d、有一定的光害,使得天空背景的亮度接近或达到了被摄星云的亮度。

e、跟踪不好,导致本来不亮的小区域星云扩散到更大的区域。

f、有风,同时三脚架不稳定,导致长焦距的镜头/望远镜隋风晃动。


2、如何确定某一地点的光害程度?
我们在估计一个观测地点的观测条件,尤其是光污染时,往往用视觉极限星等来衡量,其特点是
非常方便、直观,但也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对于低光污染程度估计不准。这是因为,在视觉极限
星等为5等的情况下,表明每平方角分的天空亮度已经接近5等,掩盖了5等星,属于中度污染。
而每平方角分的天空亮度为7等时,污染也很厉害(差了6倍),难道我们能够正确的估计出来?

由于我们主要的问题是光污染对摄影有什么影响,因此最好是直接拍照片进行试验。尽管在上面
引入暴光极限星等,但与光污染关系不是很大,不能用于估计光污染。应该对底片的密度进行测
量或估计。利用f/2.8的光圈(这一光圈是比较常用的较大光圈)和20分钟的暴光时间(正常能够
忍耐的较长的暴光)以及ISO400的胶卷(廉价的“高速”卷),拍摄天空,如果底片出现比较明
显的密度(负片底片发灰开始变得不透明,大约进入2-3区,相当于正常摄影欠暴2-3档的密度),
说明光害已经到达了不可容忍的程度!拍摄星云就大受限制了。离开一个大城市如果不超过几十
公里以上,是不会有更好的条件的。


3、轻微的光害对拍摄星座有什么影响?
假如不拍摄暗的面光源,则轻微的光害对拍摄的影响就小得多。只要在上述拍摄测量中,底片密
度没有超过3区,就可以在冲洗时把天空压黑,同时恒星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3、光害是如何影响暗星云的暴光的?
举例说明,在无光害时,拍摄某星云需要f/4、40分钟、ISO800的组合。如果有光害,在相同的
暴光参数下底片平均密度达到3区,那么凡是原来星云3区以下的暗部将被天光淹没,正常的4区
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尽管照片冲洗出来,天空可以完全黑暗,但不要忘记,冲洗时可以随意加密
调整的。把天空压黑的同时,有着与之相类似暴光量的星云,也必然被压黑得看不出来。相反,
没有光害的地点,相同的暴光量的前提下,由于底片整体密度薄,冲洗时就可以少加密或不加
密,星云就会在黑色天空中体现出来。因此,在这种光害条件下拍摄,完全没有必要暴光40分钟,
减半为20分钟就足够了。尽管底片整体密度变薄,冲洗时一处理,与暴光40分钟的底片应该没有
什么区别的。


4、对于快速移动的天体,如人造卫星、流星,如何提高暴光量?
这些移动天体的拍摄,一般要追求尽可能的暴光量,以便最后被摄物体看起来更明亮一些。有如
下几点:

a、把光圈开到尽可能的大。原厂的镜头,可以开到最大光圈,副厂的镜头和俄罗斯镜头,可以
在最大光圈的基础上缩小一档(为了追求清晰度,可以缩小1.5挡,为了追求亮度度,可以只缩
小半挡)

b、采用高速胶卷。由于被摄物体较亮、出现时间短,不存在倒易率失效的问题。

c、掌握一定的暴光时间。尽管对于被摄移动物体,暴光量与暴光时间无关,但背景的亮度与暴
光时间有关。不能把背景拍摄的太亮,使得冲洗时不得不加密反而降低了主体的亮度。大面积天
空的暴光不要超过区域2。

d、如果背景比较亮的情况下还要拍摄,也不要把大面积背景暴光成区域4,否则会喧宾夺主。

e、选择尽可能长的焦距。这时由于拍摄角度小,注意精确对准被摄天体。


5、恒星是点光源,但为什么亮星长时间暴光后,光点比较大?
这主要是因为,
a. 镜头光学性能不理想,未达到理论极限;
b. 即便是理想镜头,也会因为干涉环的作用产生衍射环,这些环的亮度是逐渐降低。只要有足
够的暴光积累,会越扩散越大。
c.胶片会串光。
可以粗略的认为,较亮的恒星,点光源的面积与暴光量(或恒星的亮度)成正比。举个例子:
1等星如果在照片上留下3平方毫米的面积,那么6等星大概会留下0.03平方毫米的面积。


6、对于今年11月18日流星雨的拍摄,有什么暴光的建议么?
有的。今年狮子座流星雨十几年难逢,如何抓住这机会,有如下建议:

a、购买一只大口径镜头。可能是标准镜头或广角镜头。前者口径大、质量好,但拍摄区域小,
能拍到的流星少。长焦距的镜头拍摄流星更属于守株待兔型,不过,一旦抓到,同样的流星,长
焦的效果(亮度)要好得多。由于今年ZHR比较大,因此有很大的机会的。相反,广角镜头拍摄
面积大,同样的一颗流星,在中焦镜头下很亮,在广角下就没那么亮。我自己目前可以进行流星
拍摄的镜头有:16mm/f2.8, 20mm/f1.8, 50mm/f1.4。除了20mm是Sigma的以外,其余都是俄罗斯
的。另外,我的原厂Nikor AF24-85/2.8-4,在广角端也有f2.8的口径,尽管是变焦,缩小一档
光圈后表现也不错,也可以应急使用。还有,拍摄流星不能用长焦距镜头,因为视角太小,抓到
流星的机会少,万一抓到,流迹很可能不全。

b、买几卷高感光度的胶卷,比如ISO800的甚至更高。用ISO400的尽管廉价,但仍然嫌低。不过
要注意,高感度的胶卷要有更好的拍摄环境才好用

c、寻找一个比较理想的拍摄地点,做一个背景暴光试验。利用三脚架和快门线,把镜头的光圈
调节到最大、缩小半挡、缩小1挡,选择你要使用的胶卷,分别进行暴光5分钟、10分钟、20分钟
的9次组合暴光试验(需要2小时左右),冲洗出底片和照片后,挑选出星迹粗度可以接受的最大
光圈、底片密度未达到区域3的最长暴光组合,作为流星摄影的工作光圈和最长拍摄持续时间。
例如,50mm/1.8的镜头,在f2.4下的星迹可以接受,就可以作为工作光圈;这个光圈下暴光10分
钟底片仍然比较薄,但20分钟则有一定厚度了,那么,暴光时间最长15分钟。

d、拍摄时,支好三脚架、对好焦距(无穷远)、用快门线和B门连续拍摄。如果只有一套相机,
镜头对准的区域何以固定,也可以移动变换。一般来讲,非常广角的镜头,可以把辐射点纳如视
野;标准镜头以上的中焦距,可以对向仰角45度左右或更高的天空,太低则流星出现的几率比较
小。但是,为了拍摄出艺术效果,往往要包含地面目标,因此在选择角度时,要进行一定的考虑。
如果相机比较多,大家可以联合拍摄,把相机尽可能的对向不同的天空。

e、如果胶卷多多,则可以天黑以后就开始拍摄,每固定的时间就过一张卷(如果15分钟拍摄一
张,8小时32张);如果胶卷有限,则可以尽量放到后半夜或预报最大流星ZHR时间的前后。

f、拍摄时要做好记录,包括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光圈、方位、期间的流星情况,还有相机镜
头胶卷等参数也要记录。

g、正常拍摄中如果出现了特殊值得记录的现象,例如火流行遗迹,应该打断正常进程进行拍摄。
流行遗迹拍摄时,一般用固定法,开始遗迹比较亮,可以暴光几分钟,甚至1、2分钟,以后可以
加长到十几分钟,不要更长,否则移动可能很大而使照片模糊。

h、如果有赤道仪,可以进行跟踪拍摄。好处是恒星为点状,很容突出成线状的流星,也便于分
析研究(例如精确测定辐射点)。缺点是不能包含地面景物(发虚)。

7、天文摄影的照片如何冲洗?
前面说过,底片可以记录10挡左右的明暗差别,因此,对于常规摄影讲,有比较大的暴光宽余程
度。而照片的动态范围就很有限,冲洗时可以把底片的一部分范围影射到照片上就足够了,因此,
冲洗时就就很有学问,不仅密度可以通过加密减密处理,连颜色也可以调整,所以有人把冲洗称
为二次创作。对于天文摄影,一般是在黑天,因此也自然要求照片的大面积北京是黑色的,这是
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如果加密的太厉害,比黑色更“黑”,就会造成有用信息的丢失,因此一
般要把天空加密到刚刚全黑的临界点上。如果供外行欣赏,可以稍微黑一点,如果供研究和交流,
可以少加密一级,使照片并非全黑,而是有一点深灰(或深蓝、深红),以便体现更多的暗部细
节,同时色彩不要调整,以便体现本色。


8、用CCD作为感光器件效果如何?
CCD没用过,应该也有等效的ISO速度。从厂家宣传的广告上看,效果很不错、灵敏度很高,就是
价格贵。好的CCD性能价格比不高,是未来的方向。


lymex, 2001-10-16,修改于2001-10-17
__________________
虎窝
老色虎离线中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12-06-2001, 08:05   #4
老色虎
虎啸蛙坛
 
老色虎的头像
 
注册日期: Dec 2000
来自: 神针
帖子: 6,709
精华: 0
Angry 继续转贴,发现lymex也是计划用两部机,可惜我看到的晚了!

我推测,拍流星有的目的有二:一个是作为记录与研究,其次是欣赏。我猜您的目的以后者为主。
看过以前者为目的的台湾拍摄器材的介绍(以及北京天文爱好者的方法),是用20mm的镜头/相机,
4部,放在同一个赤道仪上,加上旋转快门,同时同步拍摄来争取覆盖整个天区。
我感觉,要想拍出一个壮观的景象,广角或超广角是必须的。我就打算用至少两部相机,按上
16mm/2.8和20mm/1.8,工作光圈分别为f3.3和f2.4,装上赤道仪。前者进行大面积记录,后者随机拍摄,
暴光时间选择10-15分钟过一张卷,胶卷选择ISO800的,拍摄地点离城市约20公里,有一定的光害。
如果离城市50km以上,估计可以选择ISO1600的卷。

火流星特写只能是守株待兔,80mm的120能有40度角吧?45mm的镜头角度也大不了多少,还是小了点,
兔子不容易撞上。
右边这张照片是1998年香港人拍的,用的是鱼眼,抓到比满月还亮几十倍的流星。
__________________
虎窝

此帖于 12-06-2001 09:53 被 老色虎 编辑.
老色虎离线中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12-06-2001, 08:07   #5
老色虎
虎啸蛙坛
 
老色虎的头像
 
注册日期: Dec 2000
来自: 神针
帖子: 6,709
精华: 0
Lightbulb 可以参考这里,大家看看先

__________________
虎窝
老色虎离线中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12-06-2001, 09:33   #6
lymex
注册用户
 
lymex的头像
 
注册日期: Oct 2001
来自: Dalian
帖子: 68
精华: 0
没想到老色虎这么喜欢拍流星雨
其实,最近还有一个,以下转自天文论坛:

发信人:bigbug 时 间:2001-12-1 23:49:01
极大值:12月14日12:00(北京时) 每小时流星数(ZHR): 120
特点:这是一个稳定的流星雨,每年的出现时间和流星数量都没有很大差别。亮流星多。今年峰期是农历卅十,没有月光影响,晚上10点时辐射点已升起得较高,适合整夜观测。根据下图找出双子座:这是晚上接近12点的星空。东方45度处是双子座,明亮的木星就在其中,上面的黄色亮星是土星,它已接近天顶。

狮子座流星雨拍摄之前,我还有一个帖子:“拍摄狮子座流星雨的十条建议”:
http://www.chyangwa.com/forum/showt...ht=%C1%F7%D0%C7

我实际拍摄时,基本是这样做的,但有几点体会:
1、F80D在低温下费电,用了12节多电池;
2、对镜头的水雾估计不足;
3、冲洗照片时,背景可以稍微亮一点;
4、对于ZHR非常大的流星雨,可以选择非广角镜头,拍下的流星也会不错。
我有好多张16mm鱼眼镜头的照片,尽管流星很多,但并不好看,只能供“研究”用。
上传的图像
 
lymex离线中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12-06-2001, 10:02   #7
老色虎
虎啸蛙坛
 
老色虎的头像
 
注册日期: Dec 2000
来自: 神针
帖子: 6,709
精华: 0
问一下,这么说应该每年都能拍到些流星雨吧?估计我能拍的天体,除了星星,就剩下太阳和月亮了!

另外,建议lymex再收购一台FM2,AF机耗电是小事,万一电池准备不够就惨了!

还有,就是如果冬天玩天文摄影,为了防止结雾,干脆南下算了
__________________
虎窝

此帖于 12-06-2001 10:05 被 老色虎 编辑.
老色虎离线中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12-06-2001, 12:22   #8
lymex
注册用户
 
lymex的头像
 
注册日期: Oct 2001
来自: Dalian
帖子: 68
精华: 0
是啊,流星雨每年都有,但有大有小。
去年我看了一晚间狮子座“流星雨”,只看到20来颗,98年稍微大一点,估计
ZHR也就几百。明年就不好说了,但基本上极大值是以33年为周期的。

双子座流行鱼是比较稳定的,每年变化不大。

再买个FM2?去南方?呵呵,时间和银子都不够啊。
还有我那赤道仪,有10kg多重,很不方便携带
lymex离线中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12-06-2001, 14:40   #9
老色虎
虎啸蛙坛
 
老色虎的头像
 
注册日期: Dec 2000
来自: 神针
帖子: 6,709
精华: 0
每年什么时候比较合适?看这bigbug说来,还不是很固定的?
__________________
虎窝
老色虎离线中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12-06-2001, 16:27   #10
fanboy
泡菜饭包
 
fanboy的头像
 
注册日期: Mar 2001
来自: 深圳
帖子: 2,932
精华: 0
俺的人体都拍不好,那敢拍天体了。
__________________
俺其实很想
俄了,就吃!
困了,就睡!
fanboy离线中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12-06-2001, 17:22   #11
lymex
注册用户
 
lymex的头像
 
注册日期: Oct 2001
来自: Dalian
帖子: 68
精华: 0
其实,每年流星雨都有好几场(大约20场)。像今年狮子座流星雨,ZHR
达到10000以上,我是三十多年来头一次听说/经历过,而且相信以后再
也没有类似的机会了。像本月14日晚的双子座流星雨,ZHR尽管只有100多,
相比别的流星雨,就是大雨了,但这是相对而言,也就是没小时最多可以
看到100多颗(亮的、暗的总计),千万不要期望太高。
lymex离线中   回复时引用此帖
回复


主题工具
显示模式

发帖规则
不可以发表新主题
不可以回复主题
不可以上传附件
不可以编辑您的帖子

vB 代码开启
[IMG]代码开启
HTML代码关闭
论坛跳转



所有的时间均为北京时间。 现在的时间是 21:09.


NewvBB Core 1.1 Final - vBulletin v3.0.3
中文化与插件制作 NewVBB.com™ 2024。
友情连接        
摩托车.上海.中国        
         
         
         
         
         

上海市通信管理局
沪ICP备010502
沪ICP备05000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