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青蛙论坛 » 青蛙摄影论坛 » 游手好闲
用户名
密码
帮助 会员 日历 标记论坛为已读

回复
 
主题工具 显示模式
旧 04-25-2003, 19:47   #1
Peter
自然得真机,造作减趣味。
 
Peter的头像
 
注册日期: Jun 2002
帖子: 296
精华: 1
李晓:中国感冒

发布者 thchen 在 03-04-23 09:46

                ·李 晓·

                  一

  可以肯定地说,在198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没有艾致病的国家。那时候,艾致病是一种神秘而可怕的疾病,我都担心在美国的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可是那个时候,我的几个研究生同学已经决定要为艾致病的研究而贡献一生。他们说,因为很多人害怕染上艾致病的病毒,美国研究机构找不到足够的研究人员,再者,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于申请奖学金和研究经费一般都是给予优先考虑。后来,他们都顺利地去了美国。经过这多年的努力和奋斗,他们大都在艾致病的研究方面有了建树,有的在高级研究所工作,有的在跨国公司任职。自己也削尖了脑袋挤进了出国的队伍,因为有本事的人都出国去了,只有窝囊废才会安于现状。美中不足的是,我并没有象我的同学那样从事艾致病的研究。

  一次回国进入北京国际机场,海关工作人员要我排队等候抽血检查有否携带艾致病的病毒。我当时非常感动,这种拒毒于国门之外的政策,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上策。至于洋人免检,那也是合乎国际常规的事,何况他们来自文明发达国家,他们是不会轻易把艾致病的病毒带入中国国土的,就象他们不会随地吐痰一样。

  我不知道当时的卫生部长是谁。但当时的以防为主、内外有别政策对于控制艾致病在中国的传播肯定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后来,听说艾致病在中国也开始蔓延开来,前几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感染艾致病病毒的人已经达到一百万,我相信这个数字应该是准确的,因为世界卫生组织没有对此表示怀疑。这其实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因为改革开放难免会带入一些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而且这艾致病在世界上好多个国家都有。只要开展性教育,强调性安全与性卫生,就可以防患于未然。而这个必须是全民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生。

                  二

  在国外,能呼张文康部长为张副校长的人恐怕不多。当时他在上海一所大学担任副校长时,我在那所大学任讲师。有一次他在全校大会上讲话,重点是强调要开展预防医学的研究与推广。他说,在中国,好多人都是得了病以后才去求医,这样花去的诊断费、医药费、住院费,对于个人和集体都是一笔很大的负担,但是,如果把少量的钱花在预防上,不仅可以节约巨额开支,而且可以减少病人的很多痛苦。

  后来,他进了京城,当上了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国家卫生部部长。但我们见到他时,我们还是叫他张副校长。

  他是搞学术的,不是搞政治的。

                  三

  就在美国领导的联军推翻萨达姆独裁政权、解放伊拉克人民的时候,中国得了一种英文简称为SARS的感冒。看到有人把它翻译成“萨斯”,我立刻感悟到,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感冒,而是一场政治感冒,因为有人从“萨达姆”的名字中取了一个字来命名,其用心已经不言而喻。

  记得近十年前英国流行的疯牛病在整个欧洲搞得人心慌慌,好多国家拒绝进口英国牛肉。可是,英国的首相、外交大臣以及卫生部长都一口咬定英国的牛肉是安全的。世界卫生组织并没有说他们掩盖事实真相,并没有派代表团去检查英国的牛棚。

  现在,媒体只有两个主题:一个是美军以最小的伤亡解放了最多的伊拉克人民,伊拉克人民欢欣鼓舞,庆祝民主自由和现代文明的到来;另一个则是萨斯病毒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中国大地,而这种病毒的流行是在一个政治没有透明度、制度没有民主化的这样一个与西方文明社会还差几辈子的一个大国发生。因此,各国决定取消中国的行程,取而代之的是派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进入检查,就象国际原子能机构检查伊拉克的违禁武器一样。

  美国每年有大约3200人死于普通感冒。而现在中国要是有人死了,萨斯病毒肯定是元凶。而这是一种新病毒,不象艾致病病毒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四

   于是,国际油价在下跌,中国投资在减少,纽约股票指数在上升。
Peter离线中   回复时引用此帖
回复


主题工具
显示模式

发帖规则
不可以发表新主题
不可以回复主题
不可以上传附件
不可以编辑您的帖子

vB 代码开启
[IMG]代码开启
HTML代码关闭
论坛跳转



所有的时间均为北京时间。 现在的时间是 22:17.


NewvBB Core 1.1 Final - vBulletin v3.0.3
中文化与插件制作 NewVBB.com™ 2024。
友情连接        
摩托车.上海.中国        
         
         
         
         
         

上海市通信管理局
沪ICP备010502
沪ICP备05000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