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EOS50/50E 的论战(二)
摘自《新浪网摄影论坛》 fotobug/雨杨/digitaleos
[雨杨]:应该说FOTOBUG说的很多都是对的
为什么那么多人用50(E)呢?FOTOBUG 兄当然可以说是C扇子们可怜,买不起1N,只能选则它。这个在
下无所谓。其一,倒确是实情,其二,是C家的判断标准与N家自然是不同的。站在不同的角度、立场,看
为什么那么多人用50(E)呢?FOTOBUG 兄当然可以说是C扇子们可怜,买不起1N,只能选则它。这个在
下无所谓。其一,倒确是实情,其二,是C家的判断标准与N家自然是不同的。站在不同的角度、立场,看
法当然不同。更何况,C中人大部分并不排斥N,对M/P也许不够重视,但基本不会轻视N,象在下,就十分
欣赏N的许多设计,深深羡慕。用50(E)不是因为它最好,而是它最适合我而已。
其实说回 50(E),原文很多地方都是切中要害的,也是吾辈深以为憾之处。不过文中所指并非尽皆使
然,既然要彻底剖析它,给大家有个尽可能客观的认识,有必要商榷一下。
《首先,这只鸡从外观看属于小巧类,右手握鸡,左手握镜头感觉得很挤。机身拿在手上轻飘飘,也
许俺习惯重家伙,拿着这鸡俺一点感觉都没有。》 --这重量一说就是没来由的。N的重量众人皆知,C的
轻便也是举世闻名,各自的设计风格不同而已,纯以个人爱好下结论,自己说服自己当然没有问题,作为
给大家的参考就未免有失公允。相比之下,N族也只是在90X以上,才有相对较宽大的机身设计,但这明显
不是一个档次的机器,放在一起比较,好意思吗?FOTOBUG兄还多次提到90X的比较,我觉得都是没有意义
的。
《从机背看取景器,那么小的取景窗着实让俺吃惊,眼睛紧贴取景器才能看到全框,相比之下,习惯
高眼点的俺在心里不免有些嘘呼。》 --高眼点、大放大率的取景器设计的N的确让人看着舒服,没说的。
50(E)这里的确是不如意的地方。但从整体来看,这点还不能算它的主要毛病,毕竟一般人买相机关注这点
的人很少,特别专业的除外(特别专业的也不会要50了)。
《外观看做工极为粗糙,塑料部件间逢隙很大,对接也不很吻合,连取景器窗看着都不够精制。》 --
50的做工严格地说,我也觉得不怎么样,但还不至于用粗糙形容,当然如果要与90X或以上的N家专业机标
准衡量,当然另当别论。但一句话,还是没有意义。其中"对接不吻合"就不清楚FOTOBUG兄到底指什么?
《左侧面一个向下按的扭打开片窗,该机的两个法轮有保险,但这个重要门户却没有保险,提示只是
家鸡。片窗打开后俺大吃一惊,里面做工之粗在俺看来已经无以复加, 导片轨竟然是塑料的,压片板也不
光亮。》--说实在话,我不知道N 的70D 是否是金属导片轨。就算是也不要紧,因为50在这里的确就这德
行,我也不打算为它辩护。只不过,金属导片轨与金属压片板对用50这样档次的发烧友来说意义究竟有多
大,倒是很想知道。我想,这种影响应该不会是用50这种档次相机的朋友关心的,如果是这样的,减轻重
量似乎也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而且C的过片采用红外线读取FILM 的齿孔来定位,不涉及机械耦合判断进
退卷,对过片轨没有什么压力,塑料又何妨?至于压片板有没有什么颜色的光,我就不是很明白了:干什
么用?开片窗没有保险,这我也犯过嘀咕,的确让人心虚,特别50不象500n/300那样逆过片,一误开,全
完蛋。不过好在,到目前为止还没见到有关这方面的投诉。
《拨动前法轮,听到空空的声音,提示鸡身金属成份少。前后法轮分别调快门和光圈,确实方便一些,
但如果选择AV模式,光圈也由前法轮调,容易造成错觉。》--金属成分少早就不是什么秘密,大家都知道。
要是想买一大块金属的,一开始就不该奔C去。 一些朋友总认为金属机身一定牢固、一定耐用,这个我也
同意。不过还要考虑的问题是现代的AF相机都是电子的,而电子线路中IC、线路板等电器元件的寿命相对
以前的纯精密机械零件来说,寿命明显短。电子系统的生命大概就10来年左右,超过年限后即使还可以用,
也会明显地因老化而失准、欠稳定等等。也就是说一台AF相机你根本就不能指望它能服务一辈子,用上10
年就差不多了。这样的相机,弄一个特结实的金属外壳,10年后里面的电子设备老化后,这金属壳再结实
又有什么用呢?更何况,以50这样档次的机身来说,谁指望它用10年?(我自己只会指望它3年左右,3年
后一定会购专业机身,它自然成为辅机)。既然大家都只能精确使用10年左右,那现在能轻点何乐不为呢?
至于前后法轮, C的设计是前法轮为主法轮,后法轮为副法轮,能主法轮转动解决的,就不需要后法轮。
所以AV/TV状态下,都只需要设定一个参数的时候,就全部前法轮工作,后法轮只负责曝光补偿。而且后
法轮的设计是可以关掉的,怕的就是在一些特殊场合,后法轮被误碰。所以,主要功能集中给前法轮是有
道理的。这里只是操作习惯问题而已,不是原则上的缺陷。
《按下快门,明显感觉到时滞,过片速度也较慢。这么长的快门时滞在拍摄中会有什么影响,俺提议
50(E)影友拿1N和50(E)加100mm镜头用1/30"实拍对比一下就明白了。 》--快门时滞的确是50的致命伤之
一!其实不只是50,这个档次的业余相机基本都存在这个毛病。如果要数专业机与业余机之间的主要指标
差异的话,快门时滞一定是一个必须要列出的重要项目。不用试我都知道50的快门时滞大约是1N的4到5倍。
这方面将业余机与专业机比或N的9 0X这样的准专业机比,我认为也是没有意义的。
《50(E)影友一直为超声波马达的迅速而自豪,但半按快门后到聚焦启动明显有一个等待时间,但一旦
马达启动,聚焦则迅速完成。根据俺用F90X的体会,俺没感到50(E)加28-105 f/3.5-4.5 USM在聚焦全过程
上有优势可言。 》--这个就是FOTOBUG作为N家不了解情况了。事实上,你发现的明显等待时间是50E的眼
控系统在判定用户的眼睛方向!而如果你没有初始化好眼控参数,或者你用的人家设定的眼控参数,50E就
可能找不准你的眼睛,这个判定时间就会明显被拖长。这个与AF系统或USM系统的性能是没有关系的。真要
考验AF速度,应该关掉50 E的眼控,同时设中央单点AF ,这样才具备与90X的AF系统比较的相同条件。而
且如果要精确,镜头最大光圈最好也要一样,这种情况下90X的AF性能一定不如50E,而且是镜头焦距越长
的,优势越明显。
《左上法的功能转换法轮有个锁,但奇怪的是当你要转到M模式时这个扭正好在法轮和闪灯之间,俺手
指头可能粗点 (农民出身 ;o),当俺想拧到那或从那拧走时俺总是很费劲,偏偏,摄影中最有用的就是M模
式。记得过去有兄弟说加能的人体工程学是最好的,不知说话的这位兄弟用没用过这个扭。 》 --哈哈,
FOTOBUG这个问题你的确有点"农民" 了,50的功能转换轮锁只在从"L"的锁定位置转开时需要压下,其他各
档都不需要按。而当转盘处于"L"、的位置时,锁扭正好位转轮地正前端,正好是一般人手拧动转轮的最常
规位置,非常顺手!人体工程学一流!所以,不了解情况的,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哦……
《整个相机上的标志和功能不很清楚,有些还要联动,如果离开用户手册要想把相机搞明白估计是很
困难的。俺对泥糠鸡在一到几个小时内可以把那些键和扭弄个大概,而这鸡俺真是晕了 (俺对加能是欠了
解,而且虫脑也不很开窍 ;o),不过,关于50(E)使用问题在本坛也确实是the mostfrequent question,
至少提示些什么。。。。。。 》 --这个也不对。FOTOBUG兄是N家的,各家相机的操作基本都自成一个体
系,流行功能的设定都遵循自己的一贯风格。以N 家的习惯出次来掌控50,当然是不会容易明了。这个道
理发生在C家出次玩90X 等机器上也一样。更何况50本身在C中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它的全拨杆设计,令到
使用者即使不看机身,单用手一摸就可以知道机身现在处于什么状态!包括:测光方式、AF方式、过片方
式、暴光方式!拍摄中这四点至关重要的状态参数单凭摸就能明了并作出调整,这在电子AF机身中还是很
少有的。使用中的便利程度也是非常大的。当然,话说回来,假如50的机顶资料屏有背光的话,那么全拨
杆设计的"易摸"性能就不那么突出,只剩设定快捷的优势了(如果说要将流行的机身放在一起做各种模式
设定的切换效率的测试,50的拨杆式操作带来的方便与效率一定排在前面,不信的真的可以比试!)所以
50的资料屏没有背光才是它的一个不足。至于说坛子上多人问,根本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如果说那只能说
明用的人多,而且是初哥多,恰恰说明50 容易上手好象也可以嘛……哈哈……
《那个眼聚焦很引人注目,但前提是要对自已的眼球先CAL,问题很快就来了,当俺的朋友刚把右眼
CAL完后,他告诉俺他的左眼是近视的,如果想用左眼怎么办?俺是泥糠die-hard,俺上哪知道去,这事
还没解决,朋友太太在旁边掺和说,如果她拍时怎么办?俺一时言塞,只好礼帽地说看用户手册8,俺听
说这只鸡可以贮存多个用户的CAL资料,俺担心的是他们知不知道怎样调出来,听说,CAL还是经常做,尤
其遇到复杂场景时,oh, my god,这些话俺可没不敢说。。。。。。 》 --50可以存储3个用户的眼睛资
料、5可以存储5个用户,3大概也是5个用户吧(这个得问老顾)。切换资料的操作不会比N的90X上切换测
光模式的操作复杂!FOTOBUG兄教其他人用N的90X的时候有担心过他们不会切换测光模式吗?什么"担心他
们调不出来"不纯属嵇人忧天吗?什么遇到复杂场景经常做,更全是道听途说来的扯淡!谁的50E 的眼控
经常调过?!这部分内容 FOTOBUG有污蔑的嫌疑,必须要严词驳斥,以正视听。哈哈……事实上,作为一
种新技术,眼控的真正弱点在哪里呢?眼控的弱点是在对带眼镜的人的识别上误差率高。但这点是不影响
50E的,只对5或3才有影响。因为50E只有3点AF,眼控只需要在3点中判定目光是靠左还是靠右,或在中间,
这中间要求的精度不高,是否带眼镜差异不大。5有5个AF点,系统不仅要判断目光是靠左还是右,还要判
定偏左多少,才能确定是左边的哪个AF点,这样的精度要求就高很多,用户带眼镜就可能影响精度,3的
45点AF要求就更高……所以50E在眼控上是没有什么值得挑剔的。
《试拍一个景,习惯性地拧到M,可是测光时才想起来这只鸡没有点式测光,俺顿时乱了方寸。朋友
问俺怎么测光,俺无言以对,只好告诉暂时先用AV模式试机8。》--没有点测,是在下对50最深恶痛绝的
地方!没错!要说有一天会放弃它,根本原因也就在这点了!FOTOBUG 兄说的一点没错,C在这里的确应
该很很地批!但对你朋友来说,目前暂时应该用不上点测,让他用评估吧,更不容易出费片。要不真有点
测的,他给来个P档加点测,岂不一卷里面得报废一大半?!
《50(E)给俺总的感觉除了眼聚焦以外,其它都很遭高,做工上不比米诺它、潘太师强,性能上也很
so so ,近4000人刀的价,再添点进米诺它800或》--50E如果按90X的要求比,当然是糟糕的啦,这个咱
得承认,怎样都不可能向准专业系统叫板。不过话说回来,在这个档次的机身里面,50 受欢迎是不争的
事实,那大家都是傻子吗?其实,很多朋友不是说想上C了之后,才去选择机身定50的,恰恰相反,大部
分人(特别是一开始都特业余的人,首先想得最多的是机身,越业余越是这样)是先在众多品牌的机身中
选中50,才因此上C的贼船的。这样的问题就反过来了:50受欢迎,不是在C中没的选,恰恰是业余用户认
为它各方面综合指标适用,才认定C这条路的--即使这些指标对象FOTOBUG 这样的N家专业用家认识来说不
屑一顾。这样的市场定位就注定了50的市场成功。我们这样说,不是说它怎么怎么好,50的缺点,除了我
前面有讲的没有点测、没有资料屏背光、快门时滞过长、塑料件实在太多了一点外,50的缺点还包括:快
门动静实在太大,那反光板简直都不知是什么东西做的!声音大得岂有此理,反而是更低档次的500n的快
门要轻柔很多很多,与N的70D在一个水平上,相比之下,50的快门声音实在是特土!
最后讲价格,50EQD(50系列中最贵的型号)也只是3600左右,不需要4000的,应该是FOTOBUG买贵了。
要上4000的,50就真不值得了。难怪您要失望,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