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青蛙论坛 » 青蛙摄影论坛 » 摄影杂谈
用户名
密码
帮助 会员 日历 标记论坛为已读

回复
 
主题工具 显示模式
旧 08-25-2001, 13:15   #1
chyangwa
蝌蚪-小毛驴
 
chyangwa的头像
 
注册日期: Nov 2000
来自: 上海
帖子: 8,285
精华: 6
英国的雷德相机

英国的雷德相机

#常平

在相机的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些非常稀有的但也是令人难忘的经典相机。

其中在英国制造的徕卡之星——雷德(Reid)相机,是在二战之后不久,由一位前战斗机驾驶员GH雷德上校在雷德-斯格莱斯特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这家公司在创建之初就曾很快赢得了在制造民用和军用飞机和高精密仪器方面的质量信誉。其后在1947年,雷德-斯格莱斯特公司获得了一项即使不赢利也能使自己提高威望的合同,这就是由他们来设计制造英国的“徕卡”相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作为胜利者的同盟国按照对战败国的控制管理法律,没收了所有德国在海外登记的专利,其中包括有徕卡相机和徕兹光学公司的专利。在1946年的伦敦协议中,要求由各成员国的政府来保证将这些专利免费应用于一般的公众事业。
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占领军在韦茨拉尔城徕卡工厂的几个月中,得到了一些相机的设计图纸。其中一部分为战前徕卡Ⅲb型相机的设计图纸,他们将这份图纸加上一张生产英军军用相机的合同,一起交给了雷德-斯格莱斯特有限公司。
第一台新生产的照相机被命名为雷德Ⅲ型,它最早于1947年4月出现在英国的BJP摄影期刊中,但一直到1951年才开始进入市场。
然而,第一个型号的雷德相机实质上仍然是徕卡Ⅲb的仿制产品,它具有两个分别用于调焦和取景的目镜,以及两个分开的快门速度盘,在相机前方的是慢速快门速度盘,它提供从T门和1秒到1/20秒之间的低快门速度,另一标准的快门速度盘在相机的顶部,它可以实现从1/20秒到1/1000秒之间的快门速度。其中雷德相机的一项主要改进是,它安装了一种类似于战时徕卡ⅢC的快门,以保证在极端恶劣温度条件下具有更高的可靠性能。
稍后,出现了一个变型是雷德ⅢA相机,它安装了两个分开的、标有E和B标志的闪光同步插孔,分别用于电子闪光灯和闪光灯泡。此外,在快门速度盘上用Z字替换了B门的B字,这一型号的相机生产了大约1200台。
当时,所制造的雷德ⅢA型相机可以供应军用和民用两个市场,另外又生产了一种为军事专用的型号,这是徕卡相机的标准翻版,这台相机没有慢速快门和取景器,而在原来取景器的位置放了一个附件靴。原来在ⅢA相机上的两个闪光同步插口仍然保留,此相机被命名为ⅠA,尽管它的确切产量不得而知,然而可以估计它的产量大约为500台。
在雷德相机生产的后期,还生产了另外两种非常稀有的相机。其中一台是雷德Ⅱ型相机,它其实与雷德Ⅲ型相机相同,但在相机的前面没有慢速快门速度盘。另一型号是雷德Ⅰ型相机,这是在一台没有闪光同步器的ⅠA相机上,用取景器替换了第二附件靴。这两种型号的相机都只有极少的产量。
雷德相机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具有超卓的精细加工制造的质量,而且它所使用的标准镜头,几乎都是泰勒哈伯森(Taylor Hobson)50mm的无球差F2标准镜头,这是一种被公认为质量最佳的镜头,而且直到现在仍为许多相机收藏家和摄影者所追求。
然而,正是由于在相机制造上的过高标准,也最终导致雷德作为照相机生产者的垮台。在六十年代初期,世界的相机制造业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变革,在日本和德国出现的新一代单反相机,对当时的英国相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公众很难接受以高昂的价格来购买这些老样式的产品。雷德公司也曾试图去走模仿生产徕卡福莱克斯(Leicaflex)这样的单镜头反光相机的道路,但始终未能达到正式投产的水平,从而迫使这家公司于1964年全面停止了相机生产。并于1972年,最终为Decca无线电导航系统公司所兼并。
从相机收藏家的观点来看,雷德应当说是一台相当理想的相机。它仅仅有五种型号,总共的产量还不到2000台。这些因素使雷德相机成为过去战争年代出现的一种非常稀有的相机,它具有相当高的技术质量。而且,我们从雷德相机发展和消亡的历史可以看到,在现代相机的生产行业中,无论相机自身的工艺技术质量如何完美,如果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潮流,都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

摘自:《大众摄影》1999年第2期 
chyangwa离线中   回复时引用此帖
回复


主题工具
显示模式

发帖规则
不可以发表新主题
不可以回复主题
不可以上传附件
不可以编辑您的帖子

vB 代码开启
[IMG]代码开启
HTML代码关闭
论坛跳转



所有的时间均为北京时间。 现在的时间是 17:59.


NewvBB Core 1.1 Final - vBulletin v3.0.3
中文化与插件制作 NewVBB.com™ 2024。
友情连接        
摩托车.上海.中国        
         
         
         
         
         

上海市通信管理局
沪ICP备010502
沪ICP备05000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