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青蛙论坛 » 青蛙摄影论坛 » 摄影杂谈
用户名
密码
帮助 会员 日历 标记论坛为已读

回复
 
主题工具 显示模式
旧 08-06-2001, 16:57   #1
chyangwa
蝌蚪-小毛驴
 
chyangwa的头像
 
注册日期: Nov 2000
来自: 上海
帖子: 8,285
精华: 6
拍雾凇

拍雾凇

石永亭

生活在四季分明的地区,1月份应是人们在室外活动最少的一段时光,没有绿色的原野似乎已经使人们无景可观。但在我生活的吉林省,冬季的雾凇却一定会使你兴奋无比,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奇妙的景色,已经成为我每年必做的事情。雾凇在东北被称作树挂,拍摄这一题材的照片可说是一种享受,置身于雪柳玉树之中,观银花怒放,加之四周雾气缭绕,宛如童话世界一般。使浑身解数将如此美景拍成照片,或悬挂于客厅、卧室自赏,或装裱精美送朋友“珍藏”,或参加影展影赛以求同好认可,或干脆卖给出版单位换些银两,乃皆为快事。

这几年我一直以拍摄家乡的冰雪风景照片为乐,前后已有十年的时间,雾凇的照片在其中占到了很大的比例。实话说,我刚开始拍摄的雾凇照片,成品率甚低。眼望着一棵棵高大的柳树上挂满了雾凇,在阳光下白得刺眼,江面上飘动着雾气,可真把我激动坏了,20多个反转片转眼消灭,但冲出来一看,称得上曝光正确的尚不足十分之一。待明白了曝光补偿,构图用光,再加上对雾凇有了相当地了解,拍出的照片方有了一定的长进。可谓“久病成医”,或曰“熟能生巧”。

关于雾凇的形成,我曾请教过气象专家,言:雾凇地区需有不冻之温水;需为冷高压控制天气;空气湿度大、风力小。据说我国冬季可以生成雾凇的地方很多,凡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时皆可有雾凇出现,并非吉林一地特产。只不过此地因有经过小丰满水电站之水轮机的“温水”,再遇寒冷气候而常见矣。吉林市区的松花江沿岸、丰满、永吉等地都是雾凇的多发地带。我还曾在长白山的温泉旁拍摄过小面积的雾凇照片。元月份雾凇的景象最为常见,但只有雾凇的景色似仍不完美,雾凇要是呈现于大雪初停,那应是难得的机会,立即赶赴现场,打开相机拍照即是。

至于我们用什么样的相机画幅去拍摄雾凇,这是一个热门并有争议的话题。从广义上来讲什么样的画幅都可以拍摄雾凇,能否把雾凇拍美决不取决于画幅的大小。我个人认为所用相机画幅大小的选择要根据所拍摄照片的用途、使用范围来考虑的,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例如:照片用于参加影展、影赛、一般报刊杂志供稿或印刷台历、明信片、普通画册,135画幅足矣。我看过日本摄影家竹内敏信的画册,其中很多有关冰雪图片都是用佳能EOS相机拍摄的,影像素质也不低,况且135相机在低温环境中操作比较方便,抓取影像的机会更大一些。如果你所拍的片子用于大型的画册,或用于商业宣传、图片出租、出卖、印刷挂历或要求成像水准较高的商业广告,120相机是最好的选择,这种画幅能满足不同程度的需求。如果非要用4×5、8×10画幅拍摄雾凇,除有某种特殊要求,此另当别论。

无论朋友们使用什么画幅的相机拍雾凇,一定要准备一个稳定并有一定重量的三脚架,在雪原之中要想拍出高素质的照片,没有一个好的三脚架是不可想象的。



把原本就很美的东西拍得很美好不难,似在情理之中,但细想想也并不那么简单,而且比较难,这不只是我个人拍雾凇的体会。图片一定提炼原形的精华,作为艺术摄影创作应该有一定的新意,要能融入个人的情感,形式当尽可能地前所未有。而作为商业片则不仅画面要有明朗的装饰性,华丽的色彩,还要有一个公认的完美,不能太个性化,同时也要有一个合适的内容。在具体拍摄的时候,每一次雾凇出现后能留给我们拍摄的时间并不多,雾凇一般在天亮以前生成,清晨要等到浓雾渐渐退去才会看到美丽的雾凇景象。当太阳照到挂满雾凇的一棵棵大树上时,应该说是最佳的拍摄时间,但往往也是雾凇逐渐从树上消失的时候了,这时还得抓紧时间拍。如果运气不好,忽然一阵风儿来,就可能把雾凇吹掉。吉林一带的雾凇每次可以持续大约2个小时左右,当然也有持续到中午的时候,但这样的机会不会很多。拍摄的时候把相机牢牢地装在三脚架上、如果画面不需要大景深应尽量使用镜头的最佳光圈,只要用心发现、精心构图,明确照片的使用范围,那怕只把一个角度或一棵树拍好就算是成功。

最后一个需要注意的事情就是正确曝光,按相机内的测光值,再过1.5至2挡曝光,才能将雾凇拍成纯白颜色。◆


图2:这张照片是在雾凇岛拍的,早晨7点钟左右,江面上的雾气遮住了太阳,出现了一缕暖色的霞光,打破了张张都是蓝天的表现形式,这种拍摄手法使片子富有一种神秘感。我们能强烈地感觉到在几分美的气氛中又有几分凄凉,画面中的这棵树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

使用宾得67相机、105mm镜头,光圈F16、速度1/4秒,富十RVP ISO50反转片

图3:这是一棵大树的特写,树上的每一根小树枝都已挂满了雾凇,为了强调“银花怒放“的玉树,用了满画面的构图,这种表现手法富有一定的装饰味,在蓝天的衬托下很象是一朵盛开的巨大银花。拍摄这类白色雾凇在画面中比例很大的时候,要在相机的内测光所测出曝光量的基础上,至少增加1至1.5挡的曝光量,这样拍出的雾凇才会白、艳,又不丢层次。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在吉林市区的松花江畔。


使用玛米亚RB67相机、90mm镜头,光圈F16、速度1/60秒,柯达EPR ISO64反转片。

图4、图5:这两张照片是在永吉县的曾通村拍摄的,由于曾通村被松花江所环抱形成了一个小岛,冬季是拍雾凇的好地方,所以也称雾凇岛。这两张片子拍摄的时间不同,拍摄的角度也不同却是同样的四棵树,上图没有雾淞,下图有雾凇。



现在村子里的树已被砍了很多,造型好的树没有多少了,生长在一起的这四棵树在没有形成雾凇以前,我已事先选好了拍摄点。等了四五天也没有雾凇出现,在这期间我几乎每天早晨都背着相机在这四棵树前转来转去,我被这几棵树的美感所征服,因为有没有雾凇他们都很美。摄影师应该以很真挚的情感去表现他们、拍好他们。上图使用宾得67相机、45mm镜头,光圈F11、速度1.5分钟,富士RVPISO50度反转片。下图使用宾得67相机、75mm镜头,光圈F22、速度1/30秒,富士RVP ISO50度反转片

图6:这幅作品是在长白山温泉带拍的,是在我诸多的雾凇图片中最令我满意的一张,付出了一只脚被冻伤的代价。付出和收获在我身上得到了正比,甚感欣慰。


这幅作品对视觉的冲击力很强,在拍摄上有一定的难度,这种耀眼的放射状光芒,在飘动的雾气里一闪即失,时有时无,每出现一次强弱变化都不一样,在曝光上也很难控制,曝光过度,耀眼的光芒会淡化,曝光不够雾凇和雪又会太灰,拍摄这样的景物,只能用括弧曝光的方式多拍,要不然心里可真没底。

使用宾得67相机、45mm镜头,光圈F22、速度1/60,富士RVP ISO50度反转片。
 
摘自:大众摄影2000-1


此帖于 08-06-2001 17:08 被 chyangwa 编辑.
chyangwa离线中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08-07-2001, 13:36   #2
孙琦
Moderator
 
孙琦的头像
 
注册日期: Jan 2001
帖子: 51
精华: 0
最下面的那张捕捉的时间非常恰到好处。这种时候光线变化非常之快,作者还是用反转拍摄的是有点难度。
孙琦离线中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08-07-2001, 14:17   #3
愚人
注册用户
 
愚人的头像
 
注册日期: Jul 2001
帖子: 699
精华: 0
Talking 美不胜收的佳作

文章充满美感,图片美不胜收。
__________________
没时间出去拍片,真痛苦啊...
愚人离线中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08-07-2001, 14:27   #4
chyangwa
蝌蚪-小毛驴
 
chyangwa的头像
 
注册日期: Nov 2000
来自: 上海
帖子: 8,285
精华: 6
Re: 拍雾凇

引用:
最初由 chyangwa 发布


至于我们用什么样的相机画幅去拍摄雾凇,这是一个热门并有争议的话题。从广义上来讲什么样的画幅都可以拍摄雾凇,能否把雾凇拍美决不取决于画幅的大小。我个人认为所用相机画幅大小的选择要根据所拍摄照片的用途、使用范围来考虑的,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例如:照片用于参加影展、影赛、一般报刊杂志供稿或印刷台历、明信片、普通画册,135画幅足矣。我看过日本摄影家竹内敏信的画册,其中很多有关冰雪图片都是用佳能EOS相机拍摄的,影像素质也不低,况且135相机在低温环境中操作比较方便,抓取影像的机会更大一些。如果你所拍的片子用于大型的画册,或用于商业宣传、图片出租、出卖、印刷挂历或要求成像水准较高的商业广告,120相机是最好的选择,这种画幅能满足不同程度的需求。如果非要用4×5、8×10画幅拍摄雾凇,除有某种特殊要求,此另当别论。


这段话,可以给过度的器材发烧人士浇点冷水了。
chyangwa离线中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08-16-2001, 09:46   #5
phil
注册用户
 
注册日期: May 2001
帖子: 11
精华: 0
这几张片子,尤其是下面几张,的确是出色。
phil离线中   回复时引用此帖
回复


主题工具
显示模式

发帖规则
不可以发表新主题
不可以回复主题
不可以上传附件
不可以编辑您的帖子

vB 代码开启
[IMG]代码开启
HTML代码关闭
论坛跳转



所有的时间均为北京时间。 现在的时间是 23:48.


NewvBB Core 1.1 Final - vBulletin v3.0.3
中文化与插件制作 NewVBB.com™ 2024。
友情连接        
摩托车.上海.中国        
         
         
         
         
         

上海市通信管理局
沪ICP备010502
沪ICP备05000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