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单个帖子
旧 09-12-2001, 13:48   #13
chyangwa
蝌蚪-小毛驴
 
chyangwa的头像
 
注册日期: Nov 2000
来自: 上海
帖子: 8,285
精华: 6
13. 反向派
布里安·格里芬

  我拍照的时候,是想要说一些东西的。也许我对要说的事情并不很清楚,可是我能强烈感觉到它。
  初次接触到布里安.格里芬(Brian Griffin )的作品时,还误以为他是个曾被埋没而再度被挖掘出来的摄影巨匠呢。因为全世界历史最为悠久的摄影年鉴--大英摄影日志(BRITISH JOURNAL OF PHOTOH -RAPHY),在1980年的那册年鉴中,辟出了重要的篇幅介绍他。
  这年创刊于1861年的年鉴,除了收录世界各地摄影新秀的作品之外,每年都有一篇十分威严的论文,有时是讨论摄影走向,有时则是整理摄影史实,有时则是对当代摄影大师或早年的先驱作历史定位的肯定。120多年来,这些文章都巳成为摄影史上精彩绝伦的文献。
  首先,在摄影季刊上所刊载的8幅肖像作品。透露出历来的摄影流派中,绝无仅有的一种特质令人深深感觉到这位影象作家使用相机的独特手法。这8幅肖像都是当今名人--传播学始祖麦克鲁汉(M.Mcluhan)。英国演员乔治,柯依(G.Cole)以及其他几位工业巨子、银行家、工会领袖等等。这种专注于为工业文明掌舵者做塑像的意念,就不曾在摄影史上出现过。因为这种取材方式,意味着十分特别寓意。
  自古以来,所有拿相机的人,如果有一颗关怀的心,他一定会用相机替时代、社会作见证。如果他想控拆社会结构的缺失,他一定会把镜头指向劳动阶级--如30年代美国 F.S.A(农田保护局)的摄影工作小组,专门拍失业工人,或残破的家园。但就是没有人把相机对着资本家的脸孔,来为整个时代的病症把脉。
  布里安.格里芬毫无疑问是史上第一个把镜头朝反方向整个扭转过来的人。大英摄影日志上的这篇论文完全点出了格里芬的特质:
  "记录现代社会所加诸人们身上的伪善,是英国人文摄影为人尊奉且持久的传统之一。然而,最重要的部分是:我们一直满足于记录这种伤害中较明显且较戏剧性的面貌,一个凋零的工厂、后院、穷人、失业、成排闪烁的石板瓦屋,或是如画般、摇摇欲坠中的贫民区。然而格里芬对人文精神摄影和贡献,并不在向被奴役、被迫害者身上对焦,而是指向工业文明的主宰者,并且表现出,主宰者们同样是他们所创造出来的神话王国的牺牲品。"
  6年前,格里芬才不过是个31岁的英国小伙子,以这个岁数及他短短的摄影时间来看,他无疑是史上罕见的奇葩。
  格里芬出生于1948年,英格兰中部伯明翰(Birmingham)外围的乡下Lge ,而现在这个小村子巳经从地图上消失了。从他故居的卧室窗口望去,可见一家钢铁工厂以及所有烟囱工业区的特征。从小就吸煤烟、在机器运转的嗓音伴眠下长大,使他日后的照片总是带有很浓厚的童年经验的追忆--巨大的工业形象与渺小的人物的强烈的对照。
  他在16岁那年辍学,进入一家承包核能工业的大公司里,充当一名土地测量员,并且加入了当地的摄影俱乐部,成为一个业余的摄影爱好者。
  格里芬虽然在这家大公司只待了三年,但在他日后的工作上和思想上,都刻划了深远的痕迹,他这么回忆着:
  "日复一日地出入那座庞然巨屋,如今想来是个非常奇特的经验。那时就有这种感觉,现在还有。我觉得所有的事都不对劲,整个公司,所有的工作好像和我一点也不相干。
  据我所知,与任何人也不相干。" 这种人与环境的冷漠、人与人的疏离感,也成为格里芬日后镜头思考的重点。他终于受不了工厂的桎梏,而于21岁那年在曼彻斯特(Manchester)报名加入一个三年的摄影职业课程,并且受到布列松(H.C.Bresson)、法兰克(R.Frank)和史川德(D.Strand )等人影象的启蒙。

代表作品:图一、柯依

     图二、肯特

     图三、麻脸的人

chyangwa离线中   回复时引用此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