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单个帖子
旧 09-12-2001, 13:43   #12
chyangwa
蝌蚪-小毛驴
 
chyangwa的头像
 
注册日期: Nov 2000
来自: 上海
帖子: 8,285
精华: 6
12 自囚式
拉夫·吉卜生

  "我们的兴趣有哲学和心理学暗示倾向的照片。我不理照相机如何看事物,我要它看到我看东西的方式。"
  今年48岁的美国摄影家拉夫.吉卜生(Ralph),在他所创办的出版公司(Lustrum Press)所出版的一本摄影选集《年轻的美国摄影家们》中,用他与罗伯.法兰克(P.Feank)的两封通信,当前文和后记。吉卜生在信末这么署名:拉夫(老美国摄影家中最年轻的一位)
  这个自冠的名衔正是吉卜生在摄影界定位的最佳注脚。吉卜生有时会并入当代摄影名家的选集中,而与柯特兹.布列松等前辈平起平坐。同时,在专搞影象实验的新手阵容里,又经常可以见到他。有趣的是,在另外一些用不同角度编纂的选集里,不管是大师级或新锐群,却都不见吉卜生被选入。
  吉卜生,这位不够老又不够年轻的影象作家,不只是因为他的年龄难于归属辈分,重要的是,由于他的影象风格、作品分量依旧没有被一面倒的声势所肯定。有人认为他的的确确有资格跨入影象殿堂,有人却始终报以冷眼,认为他只不过是一直在玩影象游戏,有时玩得还满灵巧,有时却玩得莫名其妙,自以为是。
  不管怎么样,吉卜生的名气实在够大,由于他当过报导摄影名家--桃乐茜.芮基(D.Lange和的罗伯.法兰克的助手,早在23岁的小小年纪时,就被名家们一路提携过来,而于30岁不到,就在美国摄影界大大窜红,惹得尤金.史密斯(W.E.Smith ,1918-1978)都会公开批评:"要是吉卜生没有某某人拉一起把,我怀疑他会如此走运。"
  其实,受人栽培的吉卜生也很厚道,在他成名之后,不遗余力地拉拨着年轻人。他在1968年成立了Lustrum Press出版公司之后,就致力出版没人愿意印行的新人摄影集。这个出版公司搞得有声有色,旗下所发行的两册《名家暗房技巧》(Dark Room1&2 ),竟成为全球性黑白摄影的教科书。
  这位出版公司的大老板,不只营商有一套,他对自己的影象表现也有一套令人刮目相看的经营手法。"经营"几乎是吉卜生摄影作品最大的特色。他把135小型相机的框框当成视觉的黄金比例,然后从这粘2:3的空间去框取对象,不管是人或砖墙,他都要把复杂的景物压缩成最单纯的线条,然后构成在相机的小格子里。换句话说,他并不要老老实实去记录眼前所见的,而是要把所见的经营出自己的视觉符号--一张张十分局部的影象。
  吉卜生在《摄影名家的暗房技巧》中,把自己的秘方详尽公开:他用高感度(ISO400/27)片,在拍摄时稍为过度曝光,然后比正常作业多出将近两倍的时间作过度显影,这样,药膜的感光容度就被压缩成这荷的现象,而形成浓厚的负片。放大时,吉卜生专挑4号5号的特高反差放大纸,并且把显影时间尽量延长,于是产生了他照片上所谓的"视觉的泛音"的调子--浓浓的黑和颗粒鲜明的白。
  这种反传统的暗房技术,也正反映了他独特的摄影理念--浓缩景物,以求意象的单纯化。由这种观念出发,吉卜生所拍的物都是缺头少脚的。他往往把人的脸部裁掉一大半,或只留下下巴的一小部位。例如只拍牧师的领口,或看门人的后脑袋。要不然就是一个女人的肚脐或男子飘起来的发稍。
  在这些二分局部的构图中,最抢眼的就是"窝藏"的效果。一只女人臂膀在框框中弯成三角形的弧度,和被浴巾遮住的脸部形成十分暖昧的空间,好像什么都有一部分躲在画面之外,加上吉卜生用强烈的大太阳,使阴影的部位也有窝藏空间的趣味。这种表现正如同立体派的绘画一样,好像把一物体的四个面,同时展在特定的视角里,充满一股强烈的暗示意味。
  吉卜生看东西的方式越来越偏,甚至每张照片都是以固定的三英尺距离拍到的--换句话也就是,他所用的莱卡(Leica)双眼相机标准镜头的最近距离。他好像把自己和对象用一条三英尺的绳子绑住,只能在一定的范围下创作--就如同被系在树干上的牛,只能吃固定方圆内的草一般。
  这种自囚式的影象表现,逼使他非得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不成。这就是为什么他那么沉迷在摄影理论的缘故。因为他的确在按快门前对景象作了穷其所学的分析,然后慢慢地去框起画面。有这种癖好的人。当然希望别人看自己的照片时,也能窥见其苦心,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照片只能靠影象本身说话,吉卜生的一大套解释,往往行不通。

代表作品:图一、海畔时光系列之一

     图二、过去印象系列之一

     图三、稻草人

chyangwa离线中   回复时引用此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