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A

查看完全版本 : 中国西部摄影王建军


ralph
01-30-2002, 12:03
从摄影之友上扫描下来的

ralph
01-30-2002, 12:04
1

ralph
01-30-2002, 12:04
2

ralph
01-30-2002, 12:04
3

ralph
01-30-2002, 12:05
4

ralph
01-30-2002, 12:07
5

ralph
01-30-2002, 12:08
6

ralph
01-30-2002, 12:08
7

ralph
01-30-2002, 12:09
8

ralph
01-30-2002, 12:09
9

ralph
01-30-2002, 12:10
10

影虫27
01-30-2002, 15:20
西部摄影大师,名漫天下,果然是大师风范!!!!!

fanboy
01-30-2002, 15:42
8应是扎达的土林。
9是西藏神山冈底斯山。
10这张应是阿里路上的一个咸水湖。
不知对否?
;)

chb
01-30-2002, 15:48
最初由 fanboy 发布
8应是扎达的土林。
9是西藏神山冈底斯山。
10这张应是阿里路上的一个咸水湖。
不知对否?
;)
哇!你去过,真令人羡慕.
去一次要多少银子?:D

fanboy
01-31-2002, 00:24
1万左右吧!:)
去不去的了,还要看运气。:D

2双
01-31-2002, 10:22
是啊!

差不多要这些。

王建军可是名气大着呢!

此次在成都早有所闻了。

阳光明妹
01-31-2002, 17:03
能拍出这样的PP一定也非常辛苦,跋闪射水,还要背负器材没点体力休想拍出这样的PP

佩服佩服:cool: :cool:

黯无天日
01-31-2002, 17:39
俺来帮 ralph 补齐文字部分:)


中国西部摄影--王建军

2OO1年,若评选人气最旺的摄影家,无疑会是来自四川的王建军(现在很多影友都已开始管他叫“王大师”了)。
他的“中国西部摄影”专题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2OO1年11月底,王建军受邀参加了《摄影之友》华东地区的推广活动,本刊记者也借此对“王大师”进行了专访。

采访时间:2OO1年11月29日(那天是王建军的生日,许多祝贺生曰的电话不断打断我们的采访)
采访地点:上海文艺宾馆

关于“西部”
关于“中国西部摄影”这个主题的形成,和我原来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有关系。我生在四川, 1970参军,首先当了汽车兵,我的工作就是开车跑川藏线,一年跑十来回,那时候我才17岁。川藏路当时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公路,我们开的车有的还是解放战争时缴获的国民党的汽车。条件虽然艰苦,但也使我初步领略了世界屋脊的风采,那时候只是在“看”,还不懂“摄影”。
后来,我被分到了军区文化部,给我配了一台相机。 1986年,我开始算是进入摄影这个领域。
1992年,我获得了“十大青年摄影家”和“金像奖”称号,说实在的,我当时真有点困惑,摄影真的这么容易吗?我搞摄影才6年啊!该得的奖都得了!
也有很多人间我?你是不是有什么远见啊?抓住了西部开发这么一个机遇。我说,第一,我没那么大的远见。第二,开发西部是历史之必然,我是自然而然这么做的。当然,开发西部也给我带来机遇,但机遇是等不来的,关键还是你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并且利用好这个机遇。

中国西部和美国西部,同样都是西部,但她们有很大的不同,中国西部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都是美国西部无法相比的。所以我也下定了决心,把西部做为我的一个最重要的拍摄主题。

真正拍摄“西部”,把它明确的作为一个主题,是在1995年,是我从部队转业,走上职业摄影道路之后。拍西部,不能只从“形”上面拍。现在,很多摄影师都在拍西部,就象当年美国西部淘金一样,蜂拥而入。内地的很多摄影家、摄影爱好看,都把西藏当作摄影的天堂,不远万里,不惜血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这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了西部对他们的吸引。但我也觉得,拍西部,不能只拍表面的自然景观。通过这几年的拍摄,我对中国的西部的理解和认识,也不断深入。我觉得,中国的西部风光是一个集自然、历史、人文、风俗等等的一个立体的、非常丰富的、这么一个创作环境。--在中国西部有一种什么感觉呢?就是一种“天地合一”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很难从一个侧面把握的,所以,我拍摄西部,就象在读一本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

关于“摄影”

我1993年开始做“摄影旅游”,那时候完全是为朋友帮忙,就给个车费什么的。那时候我有辆“三鹿”牌国产越野车,以后来的朋友多了,干脆成立了“西部摄影旅游公司”,现在我们公司已经有4辆丰田越野车,业务范围是整个中国西部,每年带团员几百人以上。车轮一年四季从未停过。
2OO1年2月,我们策划了“首届海螺沟中国冰川摄影节”,有近300人参加,中国的摄影媒体全到了,中国著名的摄影家来的也很多,每天有幻灯,还开了题为“摄影与环保”的研讨会。
通过这些活动,我也有了一些想法,一个摄影师的功能不能只局限于摄影圈里,我现在也算是个职业摄影师了,是靠这个吃饭了,应该开始更多的考虑摄影的社会意义,摄影在文艺圈里应该算是比较边缘的,虽然它也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但相对其他艺术门类,比如电影、绘国、音乐等等,影响力要小得多。而如果我们再限于这个圈子里闹腾,那只 能说明我们的眼界太窄,摄影圈大自我,有些人有一种自恋的倾向、自我封闭的感觉,这样,我们在创作思路上、在摄影的运作上,就要受到很大的局限性。

关于“相机”

我自己买的第一台相机是海鸥205,是1986年或1987年吧。
我现在的设备:林哈夫4X5--主要用于商业、广告方面;我外出创作的主打机器是哈苏,有两套,202和501,不贵但很实用,镜头从40到500都有,六、七个吧;还有就是骑士6x12,它可以弥补哈苏方构图的不足。还有几台佳能135相机,主要用来拍民俗。
我想强调一点,相机只是工具,千万不要迷信它,没必要求多求全。器材不能变成你的负担。有一次拍摄,一个学员为了省事,把七、八支镜头都摆在地上,边拍边叫:“哎,王老师,现在该用什么镜头?”我对他说:“要用你肩膀上那个头!”
1999年,我在上海哈苏演示会上曾经说过:哈苏机器再好,但它只是工具,真正打动我的是我的祖国,是我们中国的西部。


关于“胶卷”

我一直使用富士和柯达胶卷,这两种胶卷说实话都不错。富士对绿色还原特别好,比如维尔维亚(Velvia),它的颗粒很细,很适合于商业上的放大和制作;还有就是它的色彩夸张,很鲜艳,这一点也是要注意的,用任何胶卷,你都要掌握好它的特性,这样你才能运用自如。比如柯达对暖色调还原就比较
好,尤其是E1OO VS,对表现西部少数民族的服装服饰就特别到位。

关于“戴维·明奇”

知道戴维·明奇,是在一个朋友那里,我那时正考虑拍摄“中国西部”这个专题,那个朋友就拿来本画册--告诉我有一个拍摄美国西部的摄影家,拍得非常棒,让我参考参考。那是我第一次看戴维·明奇的作品。1999年我到瑞典参加国际摄影节,在书店里正好看到了戴维·明奇的画册,有两本,一本《古老的美国》,一本是《自然的美国》,我毫不犹豫地全买了。
戴维·明奇引起我兴趣的重要一点就是--他也在拍美国西部,据说他已经出版了40本画册,全是关于美国的风光,主要是西部风光。在他的画册里,我能感受美国西部那种壮丽和粗犷,在这一点上,美国西部和中国西部有很多共同之处。另外,我发现戴维·明奇是一个摄影功底很深厚的摄影家,他的片子基本都用4x 5相机拍摄,尤其是他在构图和前景的运用上非常出色,一块石头、一个树枝都能在他的片子中成为重要的元素。还有一点让我感兴趣的是--我发现他把“印地安文化”和土著岩画很好地融人到风光中,这也给我一些启发。中国西部的文化底蕴比美国西部文化要丰富多彩得多,应该说历史给我们的机遇太好了,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出色,放开我们的视角,西部风光的内涵也更丰富了。
[戴维·明奇作品请见本刊P24.p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