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A

查看完全版本 : 转贴合并----美能达摄影师


chyangwa
10-05-2001, 12:17
美能达摄影师 天石 - 桥畔散记

桥畔散记 - 天石

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3962835016.jpg
天石,1955年出生于上海。1981年开始学习摄影,1999年在上海本色工业摄影室任摄影师至今。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1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3255666576.jpg
在摄影题材中,“水乡”应该是个很好的选择。江南属长江下游地区,河网密布,桥梁无数,又都相对集中在古镇老街。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曲槛长廊,偶尔闻得咿呀橹声,却是隔巷又有小舟摇过。一年四季,水乡的景色总是那么迷人。记得1981年初学摄影时,曾随老师去江苏蔉直,独自一人在绵绵细雨中寻那“七十二座半桥”,从此,这些形态各异的古桥动迁到了我的脑海之中,竟挥之不去了。
2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385208128.jpg
几乎每一座古桥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如在上海青浦赵巷乡有一桥名“和睦”,源于河两岸人家因桥址发生了争执,经调解后两家从此和睦相处而得名,桥造好后,小河两岸来来往往,最终冤家变成了亲家。又如桥上的血柏原木桥栏留存至今的上海朱家角镇戚家桥,原名平安桥。青浦“桥痴”谢天祥老师在《青浦古桥》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相传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嘉靖三十四年至四十三年(1555-1564)间,曾率部队途经朱家角。古时行军过桥,须乱步散走,以免因共振而致桥塌,但戚家军过平安桥时,步伐整齐有力,发出“戚咯戚咯”之声,而桥却丝毫无损,说明了这座石梁桥造得非常坚固。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这支英勇善战、军纪严明的“戚家军”,遂称平安桥为“戚家桥”。在上海金泽镇一长者曾告诉我,以前这儿“桥桥有庙,庙庙有桥”。联想起桥身上那些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雕刻图案和桥名,无不揭示了行善乃人之美德。建桥也被历代的官吏(好官们)视为己任,带头捐俸献银,绅商士庶乐而从之,一时政通民和,民丰俗乐。在民间留下了好口碑,也为后代留下了一件件“艺术珍品”。
3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6343047279.jpg

江南古桥,尚能见到的大都建于宋代到清朝之间,形状上主要都是梁桥和拱桥。与我国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江南的桥一般都比较精巧、玲珑。拱桥多数呈半圆形拱。据朋友说江苏吴县蔉直的东美桥则是全圆拱的,潮水退尽可见一个完整“月洞”。拱顶显得很薄,一些桥身饰有龙头、莲花、八卦图案等,寓意吉祥如意,风调雨顺。不少桥的柱石上刻着颇具文采的楹联,例如“东溯眠牛浮绿水;西临斗鸭挹清风”,“脉分横泖十湾绿;秀引遥峰一桁青”……。吟至精彩处,顿会令人忘了此行还得取景拍片。江南古桥中另一类是梁桥,由于桥面是平的一段段,故当地老乡会俗称其为平桥,桥孔多呈倒梯型,两类桥的材质通常是青石和花岗石,采用相间砌筑的方法施工,因石材颜色相异也使画面多了一分变化。历常年风雨侵蚀,古桥上的青石表面圆润而显得柔情脉脉,花岗石表面则粗糙凹凸显得刚毅坚强,肌理效果对比强烈。
4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6930524481.jpg

位于街上的桥,桥堍几乎都插入了两岸街坊之中,河道上能见的只有一个桥孔与周围的古民居紧紧相接,走在街上听见对岸有吆喝声,紧赶几步过得桥去,那贩菜的老伯还在。上海朱家角镇上有座马家桥,桥身仅长两米,真可谓小得实实在在。热衷于风光类题材的摄影人拍摄时的心态很重要,而江南水乡却真是个拍片养心的好去处。去水乡的交通十分方便,到达浙江省嘉善、江苏省苏州或上海后,转乘公共汽车可至各乡村小镇,一般半小时到一小时一班。那里水系丰富,忙里偷闲去乡下听老农讲桥的故事,赏桥的风韵,成了我的一大乐趣。
5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6833471447.jpg

我用的器材,美能达α-9机身,美能达20mm f/2.8、50mm f/1.4、100mm f/2.8 Macro、300mm f/2.8 APO G镜头,柯达反转片,捷信三脚架。使用上的习惯,我比较喜欢用定焦镜头,美能达专业镜头的锐度、反差及色饱和度等指标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畸变甚微,像质毫不逊色于其他一些同类镜头,在各种光线下的表现力不俗,当手动调焦时手感也是十分柔顺。α-9是金属机身,因设计合理而紧凑便捷。α-9自拍选择有两挡,为求相机在快门开启时的稳定,我时常设定在2秒延时,这样也可省去了快门线的使用。风光类题材的创作经常需用手动模式,这么现代化的机器上测光完成提示、调焦完成提示、自动上下卷这三大功能对我来讲已经感到完全够用了。
6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2740465973.jpg

在水乡拍片也有遗憾。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外地打工者涌向小街小镇,再加上旅游业的开发,人口一多,河面上漂浮着的垃圾也随之多起来了,而当地一些市民则依旧顺手将陈菜剩饭、下脚水等倒入河中,导致河水普遍污染。镇上有环卫工人摇着船在他们的八小时之内不停地打捞垃圾,但他们下班了,来自人们手中的垃圾便又开始堆积,如此循环。在蔉直陈家桥拍摄时曾为借扫帚敲开了桥堍一户人家门,不料对方听不懂吴语,经用普通话商量,他递给我扫帚后对我欲扫桥的举动流露出一脸惊诧。每座古桥上都有几棵长在石块间的树,树枝上会有废磁带废电线等悬挂物,枝桠间嵌着可乐罐或空烟盒,当您找不着东西清除它们时,也就只好扛起相机走人了。
7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126713210.jpg

8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8404960840.jpg

9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1819453459.jpg
 

摘自: 中国摄影2001-4

chyangwa
10-05-2001, 12:39
美能达摄影师 郑义 - 让心在自然中流浪

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十年自由摄影人生涯。现居杭州,任上海大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首席摄影。
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7278596005.jpg
主要作品有画册《中国杭州》《西湖四季》《长岛风情》《冬之黄山》《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等。

与中国著名作家余秋雨合作大型十卷图文版《余秋雨眼中的中国文化》即将发行。
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4323702764.jpg
因热爱自然而喜欢上了旅行,旅行中又爱上了摄影,后来摄影又变成了职业,渐渐我已受不了都市的喧闹虚伪与窒息,虽然我客居在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远方的风景总在召唤我。一次次踏上苦旅,摈弃了都市的繁华,把自己当成世界上一个匆匆的过客,把生命化作自由的野风,融入大自然斗转星移、江河奔流的韵律与节拍中,寻沧海桑田的演变的痕迹,叹大自然的伟力,让生命一次次经历磨砺。

我用镜头留住每一个让我心动的瞬间,那不可征服的梅里雪山 ;那风吹草低的阿坝草原 ;扎达土林猩红的落日;岗仁波齐下飞舞的经幡 ;母亲河的发源地格拉丹东 ;充满着野性的阿尔金山 ;塔克拉玛干的大漠胡杨 ;青藏高原那真正湛蓝的天......
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462526288.jpg
我用镜头讲述着那远离霓虹灯的地方,那别样的生活 :泸沽湖畔多情的摩梭少女 ;香格里拉那粗犷尚武的康巴汉 ;大兴安岭里神勇的鄂伦春骑手 ;慕士塔格峰下善良的塔吉克老汉 ;高山之巅奇特的羌族婚礼 ;雪域高原那放飞灵魂的天葬场面......

我将灵魂一次次放逐,用心灵去感受自然,去接近自然,去沟通自然。我对大自然充满了敬仰和崇拜,从不敢妄谈征服。我认为,既然是摄影,就应该反映真实,我的镜头几乎都是裸镜,不加任何滤光镜甚至偏振镜,我不想人为改变自然的任何色彩,我想记录的是自然展示给人类最美的、最动人的、最真实的瞬间。
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4495122822.jpg
十年职业风光摄影生涯,我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正像已逝旅行家——余纯顺说的那样,从无知走向充实、从浮躁转为平和、从狭隘渐入宽厚。

旅行摄影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大修炼,以前很多认为很重要的东西,变得不重要了。我庆幸,我选择的职业,使我获得了新生。

回首十年苦旅,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生命危险几乎每年都有。在山东长山列岛的大黑山岛被蝮蛇咬伤,腿眼看着粗了一倍,幸好当地的渔民朋友及时赶到迅速将我送到医院,再晚十几分钟便性命难保。在号称“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腹地,为了拍摄被天然气照红的沙漠,夜晚走入沙漠十几公里,天亮爬出沙漠,几乎脱水而终。在莫干山盘山公路上,因太疲劳开车竟睡着了,发生了车祸,差半尺远就翻下了悬崖。在江西三清山的三排尖上,晚上拍完日落,不小心手电筒摔到了山下,看不到下山的路,在山上的一块大石后蹲了一夜,险被冻昏,日上山庄宾馆老总张义生派出宾馆所有人员找了我一夜……
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3088082669.jpg
多次大难不死,绝处逢生,现在想起都是美好的回忆。人生的一次次特殊经历,也是酒后和好友神侃的最佳话题。但摄影带给我的是全身心的最高享受。每当经过漫长的等待,矜持的大自然终于把她最美妙绝伦的瞬间展示在我面前时,按快门线的手总是激动地发抖。当快速操作着相机,把这一个个精彩瞬间定格在胶片上时,心里总是有一种由衷的满足感和快感。

每当躺在山间的帐篷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喝着溪水泡成的清茶,望着纯净的天空中又大又亮的星星时,总是有种奢侈的感觉。这里和城市的反差太大了,我的心在回归自然,我更加热爱我的职业。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摄影人的路很难走,特别是风光摄影,感觉图片的出路很少。我个人认为正相反,我感觉风光图片的市场越来越好,关键是你怎样拍摄和运转好图片。就我的经验而谈,选定一个地域或主题后,就要拍深拍透,哪怕是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碑一亭都不放过,不仅是艺术性的风光要拍,就是资料片也要拍,你要成了这个专题的权威,那么回报也就来了。就像我拍杭州西湖一样,花了近五年时间,拍了七八万张反转片,所以,不论是政府部门,旅游机构还是出版机构,只要是介绍西湖的图片、光盘,基本都来找我要整套的照片,稿酬也付得很高。我现在基本靠西湖图片带来的效益就能支持我长年在外拍摄了。现在我正在系统地拍摄上海、黄山、三清山,日本的一家出版机构也和我达成意向,长期向他们提供中国各地的风光片,所以,我对未来的图片市场充满了信心。何况中国很快就要发展成世界第一旅游大国,越来越多的国外媒体需要大量的图片来介绍中国,风光摄影师的前景是非常看好的。

说到器材,我以前基本都是用哈苏、林哈夫来拍摄,只是偶尔用用135水下相机。可去年受朱恩光的影响,观念有所改变。缘起浙江摄影出版社约了朱恩光的一套坝上风光片,出版一本风光画册,当恩光兄风尘仆仆来到杭州我的家里,茶还没顾得上喝一口,我就迫不及待地把他带来的300余张坝上风光的135反转片排在我的大灯箱上。看着灯箱上的图片,我被深深的震动了。强烈的个人风格,神奇的光影效果,严谨的构图方式,精确的曝光控制,组成了一幅幅精彩绝伦的画面,很多光线就象是舞台上的追光一样,让你不相信是自然光拍出来的。接下来几夜的畅谈,我了解了恩光兄为什么一直坚持用135相机,确实135相机有很多大型相机不可取代之处,最佳的瞬间光线可能只有几秒钟,大型相机三脚架还没架好,可能已经没你什么事了。只有135相机才能做到举手就来,不会错过良机。看样子135还得重新捡起来并且用好它。

最近我和余秋雨合作的中国文化十卷图文版的拍摄,主要就用了两台美能达α-9机身和系列镜头。据美能达公司介绍,他们的这款机身就是定位在自然和人物摄影上,当拿到机器时,那全金属制造的机身,沉甸甸的感觉,就让我颇生好感。没来得及看说明书,我就带着它踏入了新疆之旅。在飞机上,我迫不及待的开始研究它。整体外型简洁大方,手感舒适,没那么多花哨的设计,传统转盘操作简单明了,使有一点摄影常识的人都能看懂,基本不用啃说明书。百分之百视野率的取景器明亮易见,旋上一只美能达新开发的G系列镜头对着飞机窗外的云海调焦,尽管已是傍晚,反差已是很小,但焦点没有丝毫犹豫,一次到位,反映速度之快,超乎我的想象。

第二天在喀什一个人租了部陆地巡洋舰,直奔帕米尔高原,我将两部相机和几只镜头摆放在身边空的座位上,以备随时抓起来拍摄,正是雨季,一路上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很多,车子经常在石头上跳来跳去,无数次将相机摔在座位下面,更有甚者,一次正开着车门拍摄,司机一个急刹车,将相机摔到车外的石头路上,我感觉这次要报废了,可拾起来一看,外表基本无大伤,只是有了几条轻微的擦痕,一按快门,美妙的声音依然那么流畅,没事儿。我暗暗佩服它的坚固性。在号称冰川之父的慕士塔格峰,我随着一支德国的业余登山队登上了海拔近6000米的三号营地。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积雪终年不化。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气温下,α-9仍能照常工作。

从帕米尔下来,我又进入了向往已久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号称死亡之海,但随着塔里木油田的开发,一条高标准的公路纵穿沙漠,“巡洋舰”可开到180迈。我住进了沙漠腹地的大漠驿站,七月,白天的沙漠地表温度达80度,无法进入,只有早晚时间可进入拍摄,但气温仍近50度。风沙很大,摄影包打开没几分钟,就会灌入一层沙尘。哈苏的镜头已被沙尘渗入,调起焦来吱吱响,无法使用,可α-9的防尘性能非常好,拿起来用力抖几下,照拍不误。白天在行车的时候,车内温度更高,气体打火机放在前挡风玻璃的板台上,两分钟就会晒爆炸,可α-9除了一块机体外皮被晒开胶外,没出现任何不正常情况。

整整一个多月,这两套相机跟着我经受了各种严酷天气的考验,从没误过事,看样子往后会成为我的好伙伴了。


摘自: 中国摄影2001-3

chyangwa
10-05-2001, 12:41
连着看了几个美能达摄影师 的作品, 感觉不错。 不是美能达的镜头不好 ,的确是咱的水平有问题。 最低下的那张,好象RK也拍摄过类似的。

chyangwa
10-05-2001, 14:25
美能达摄影师 周海翔 - 伴鸟飞翔

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5664084025.jpg
白鹭-1 使用美能达α-9相机,600mm f/4镜头
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2926674329.jpg
白鹭-2 使用美能达α-9相机,600mm f/4镜头
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5151247839.jpg
白鹭和海鸥 使用美能达α-9相机,600mm f/4镜头
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6253507515.jpg
白鹭-3 使用美能达α-9相机,600mm f/4镜头
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433273167.jpg
白鹭-4 使用美能达α-9相机,100mm f/2.8镜头
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2888018338.jpg
白鹭-5 使用美能达α-9相机,600mm f/4镜头
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8152351345.jpg
白鹭-6 使用美能达α-9相机,600mm f/4镜头
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546837826.jpg
群鸟 使用美能达α-9相机,600mm f/4镜头

摘自: 中国摄影2001-1

chyangwa
10-05-2001, 14:26
我潭的 超级 minolta fans 白鸟 RK, 和这个美能达摄影师 周海翔 的题材风格很类似了。 争取做下1个 美洲的“美能达摄影师”了。

piloteer
10-05-2001, 20:08
RK得搞定那个600/4先。:D :D :D 这下子又有理由进新器材啦。

jeffsh
10-06-2001, 00:45
白鹭和海鸥 这张我在美能达的展示厅里看到过, 很喜欢

馅饼
10-07-2001, 19:59
美能达的a7发布会 请去了周海翔 ---他是沈阳的老师
俺看了他的幻灯片&说明

挺好

他还有一张20mm/F2.8近拍的鸟

以前自费用nikon
后来美能达赞助全套设备拍鸟
这个a9+600mm/f4大炮俺还在会场摸了个够

馅饼
10-07-2001, 20:01
sy916第一次网友会 周海翔也亲临现场
讲了一些拍鸟的经验 cool!!

还带了一张photoCD
可惜没有电脑+投影机

玩具兵
10-09-2001, 00:53
我觉得这些照片采取的角度太狭窄,给我们这些初学者带来误导,好象什么东西拿来就能拍,但要想拍出艺术性选择的余地非常小,并不是说随手拈来都能入画。
我觉得现在很多画报上登的照片都只能做为电脑绘图用的素材资料,并不算什么艺术。
我只是从摄影的艺术性方面胡宰一通,如果作者是出去收集民间建筑这方面的材料,作为历史见证那无可厚非。

canon_elan
10-09-2001, 08:28
可以是旅游摄影的好照片,
但是好像没有很大的视觉冲击或者美感。

chyangwa
10-09-2001, 08:43
探讨:
看了这次photohu的影展,其实也和这里的片子一样。 摄影可以有很多门类,也有各种拍法, 但象这类我们身边很平常,熟视无睹的东西, 我们往往会忽略了他, 到西藏,新疆等拔山涉水, 固然能看到很多自然的迤俪风光, 但我们也可以换个眼光,重新去看看自己周围的一些平凡东西。因此我很欣赏象photohu, shell这样,注意观察自己周围的平凡景物, 固然是有收集材料的说法,因为shell就是做这工作的, 但也的确能带来很多美感。 至少,我自己还远远达不到他们的功力。

jeffsh
10-09-2001, 11:12
强烈同意chyangwa的意见, 其实身边有很多东西要拍的, 我虽然没能去看hu兄的影展(因为生病了, 东北回来太累了), 但是我看了贴在网上的几张, 觉得很美, 还有就是chyangwa介绍的这为摄影师的作品(我在美能达展示厅看到过), 都很美, 但是我觉得要拍好这些照片很难, 首先要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另外就要善于观察这些都是出作品的首要条件.

piloteer
10-09-2001, 12:31
就像佛学一样。能把美的东西拍的美,还不是最高境界,能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才值得人佩服。

就像很多所谓的到未开发地区采风的片子,我相信,如果我们这里很多人在那里都能拍出差不多的片子。反倒是普普通通的,静物,小品能拍出真正特色的又有多少?

piloteer
10-09-2001, 14:29
up一下,给那些假期里没看到的人再看看。

原来那套余秋雨的书里的照片都是这个家伙拍的,怪不得很不错。可惜,我对余秋雨的文章过敏,所以一本也不想买。

BigWhiteBall
10-09-2001, 16:02
好片子,可拍起来太累了
:(

chyangwa
10-20-2001, 10:19
地铁—封闭的移动仓库 美能达摄影师 杜英男

摄影并文/杜英男

这些年整日坐地铁,在伦敦坐,在北京坐,享受这现代工业带来的方便,可忽一日却觉着地铁这东西就像一个封闭的移动仓库,它定时的张开嘴,吐出来,吞进去,周而复始,日复一日,机械、单调、乏味,而里面的这些货物,那些高级动物却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制造情绪,排泄情绪。这仓库其实是一个浓缩了各种心绪的人生舞台。它提供给了这个冷漠世界里的人们一种难得的可 以相互近视的机会,近视得能使对方嗅到彼此身体散发出来的汗臭味或香水味。正是有了这种可等待的近视的出现,才给了拍照者一个机会,才能仔细的观察、理解、调整,组合成一个个可能影响人们情绪的场面。

网上曾有人说我照片中的世界很忧郁,看了让人胸闷,堵得慌,其实照片也不是绝对真实的,它只是拍摄人在一瞬间里把相干的和不相干的人物和事物人为组合到一起,带给读它的人一种新的内容,这是主观上的。可能也叫艺术吧。如果看了让人心烦、郁闷的话,那就别去看它,找乐的事多着呢,是吧。
谈到这组照片的拍摄技术,我使用的是美能达α-7机身,35mm f/1.4镜头,柯达TMAX 400胶卷增感至ISO 800拍摄的。由于我的特殊拍摄环境,决定了多数时间只能使用手动调焦、超焦距拍摄,这样部分照片可能会焦点不实,但也只能如此了。
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1719101740.jpg

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5835273736.jpg

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1855418370.jpg

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2773155847.jpg

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12472600.jpg

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3087859499.jpg

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4626121202.jpg

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9360963360.jpg

--------------------------------------------------------------------------------

杜英男,沈阳人,现年扔下30奔40,当过工人、政工干部,又在广告公司照过相,22岁首次拿着相机照陌生人后,便上了瘾。1994年以学习的名义到伦敦,打工、拍照、看洋人的活法,其间办了2次个人影展,参加了2次邀请展,并有照片被收藏。1997年回国,无业。2000年6月出版《伦敦的日子——一个中国摄影家的经历》一书,并惭愧地被多家媒体评为2000年十大好书之一。现在北京某杂志社任职。
http://www.chyangwa.com/upload/photo-2/2246373836.jpg


中国摄影2001-5

chyangwa
12-21-2001,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