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青蛙摄影|摄影论坛|摄影聊天|-> 更新时间: 10/18/2002  加入收藏夹

 

WEEGEE (维加) 维加的作品

世界各地的人都问我:“你的秘密配方是 什么?”我只有大笑,我没有任何配方。我就 是我自己。 艺术殿堂的门外汉 “艺术对维加(Weegee)来说不是问题,他从不费心去想它。因为 他对绘画、雕刻、艺术史或摄影史都知道得很少。在他拍摄的主题中, 从来就不见象征意义。拍照对他来说,只是博取生计的方法,他所要的 仅是做为维加的自由:有.点名气,有几个钱(可也不要太多)和女人—— 这是他欲望的三个顶点。他全获得了,同时也赢得艺术家的声誉。而 这种声誉是他最不在乎的。” 这是评论家亚仑·塔尔梅(Allene Talmey)对一位相当特殊的摄影家,所做的描写。 的确,在知识范畴、在兴趣所在上,维加完全是一位艺术殿堂的门 外汉,在某种程度来说,他永远是大城市中的乡巴佬。连初中都没毕业 的他,一辈子都在拍凶杀案,几乎等于刑事警察局的现场记录员。而他 在意的是:自己的照片都是独家新闻,每张照片都能卖到五块钱美金, 好吃上一顿大餐。成得了或成不了“摄影家”根本是无所谓的事。然而,这位奇特人物,在他有生之年的六十九个寒暑中,终于由极 度贫困的生活,步入富裕之途。他的工作,甚至使他挤身于好莱坞的社 交圈,而成为一位名流。他的凶杀案照片,也被肯定为摄影艺术的精湛 之作。生前他已赢得名声,死后的地位也一天比一天重要。他的早年 作品,现在又被重新以豪华的型式出版。讨论他的人也日有所增。 五十年代电影的典型人物。 在美国,维加的脸孔是妇孺皆知的。因为他在五十年代的好莱坞 影片中,经常露面。一身垮兮兮的西装,戴着帽子,满脸肥肉,嘴里咬着 半截香烟,专门演无业游民、拳赛经纪人或他自己——街头摄影师。 他的造型已成为日后类似角色的象征。这位长相十分特别的喜剧 人物,不只是在戏中才做如此打扮,他的本人就是这副德性,这些电影 都是用他那有趣的造型来撰写脚本中的人物,或发展出来的。包括大导演史丹利·库贝利克(Stanley kubrick)的奇爱博士(Dr.strangelove) 一片中,彼得·谢勒(Peter Sellers)饰演的角色,都是以维加为蓝本的。 维加的本名是尤瑟·费宁(Usher Felling),于一八九九年六月十二 日,出生于奥地利的Zloczew城,十岁时随母亲和三个兄弟到纽约和父 亲相聚。他的父亲早些时日在新大陆赚取路费,好接家人过来。 在日tis岛上,一个移民官员把维加的绕口名字尤瑟改成亚瑟 (Arthur)。从此维加的名字看起来就比较像洋小子了。 这家新来的移民,定居在纽约东城的贫民区,过着比老鼠稍为好一 点的生活。没有英文底子的亚瑟·费宁被送到小学念书,八年之后他 就因为家里极需他赚钱来补助家计,而永远离开学校。 以后的几年中,亚瑟·费宁做过杂耍戏院的糖果小贩、街头摄影 师,替骑在小马上的小孩拍照,并做染色或在自助餐厅洗碟子。十八岁 之后,他就完全离开家庭,而不再与亲人联络,故意与自己的背景切根 断脉。连后来他的自传《维加写的维加》(Weegee by Weegee)也很少提 到双亲,提到三个兄弟时,也只称他们为“三等客仓的同伴”而已。 暗房里的员应盘 快二十四岁时,亚瑟·费宁厌倦了贫穷奔波的日子,在《顶好新闻 照片)(Acme NewsPictures)——后来在《合众国际社》(U.P.I)当暗房技 术员,一待就是十二年。 本来,他是有机会很快的迁升为摄影师的,但由于他拒绝遵守“顶 好”规定,摄影师出任务时必须穿白衬衫打领带,而一直被困在暗房里。 除非在三更半夜时有紧急任务,如火灾之类的,才会轮到他出勤。就这 样维加磨练出他极佳的放大技巧,也养成日后只有在晚上才拍照的习 惯。 这时的他在闲暇时,也在纽约第三街的一家戏院,为默片拉小提琴 做音乐伴奏。穷苦出身的他,一直想多赚点钱。他偶尔拍到的火灾照 片,也卖给领好”,因为他是暗房技术员,拍照就算外快。之后他一直 把拍照视为赚外快的心情,一张相片坚持五元美金,在他的自传里,维加把自己的作品称为“牡顿大餐”。 三十四岁,他离开“顶好”暗房一周五十美元的工作,而成为自由摄 影师,通常他会在早上五点出门,开着装有全部装备(包括所有相机、镜 头、闪光灯、打字机)的车子四处逛。车上装有双向警察无线电呼叫器 ——这是第一位被允许装设这种通讯设备的老百姓。 他甚至在Spring街的警察总部设有非正式的办公室。于“失踪人 口部门”落脚,在那儿打电话、写帐单、会客。 经常,亚瑟·费宁与警察们分别出发,但是自然而然的同到案发现 场。一些不明究理的警员,很是奇怪他为什么会这么利害,是不是有个 灵应盘(Ollija)。就这样亚瑟·费宁干脆用灵应盘的音取了维加的笔 名(Weeg。e和Ouija的发音完全相同)。 城市的夜巡者 “灵应盘”从事自由摄影的头十年中,替数不清的地区性报纸,和所 有著名的全国性大报提供照片。也替《时尚》、《生活》、《观察》(Look)等 大刊物做专题报导。 他的作品几乎全在夜间完成,因此经常被拿来和布拉塞(Brassal) 相提并论。一九七六年十月号的《艺术评论》(ARTFORUM)的《夜之 光》(Night Light)就是一篇专门讨论维加和布拉塞风格异同的文章。 这两位大师,在同一年出生,都以笔名从事创作,对都市夜生活情 有独钟,并以夜间摄影而奠定不朽地位。 不同的是布拉塞一直采用自然光源,而维加清一色用闪光灯照明。 布拉塞的摄影有很深的文学、绘画涵养,文化气息浓厚,而维加对碎发 的人生悲剧特别感兴趣,是一种以新闻价值为出发点的视觉捕捉。就 题材而言,很可能都成为“昨天的新闻是最没价值”的档案,然而维加却 将之化为一帧帧永垂不朽的人性见证卡。 就闪光灯的使用方法而言,维加毫无疑问是使这个最尴尬的人工 光源,变成不可或缺的作品风格,做得最成功的一位摄影家。 闪光灯在他手中,不只是将主题人物打亮而已,而是一种划破黑暗的利刃。原本,被黑暗吞噬的人、事、物都在刹那间被暴露出来。 在少数白天所拍摄的照片中,他仍然使用闪光灯,使照片的人物有 一种从生活中被挖掘出来的意味。这正是维加作品给人最大的感受。 他打开城市的外衣,让每个人赤裸裸的由生活中走出来。 布拉塞去年七月十二日在巴黎去世,而维加早在十七年前(1968) 就过世了。其实布拉塞的创作生涯比维加结束的早,五十四岁以后就 完全停止拍照,而维加则是一直抱着他笨重的四乘五相机,直到瞑目为 止。 布拉塞的第一本书《夜之巴黎》一出来立刻奠定了地位,而维加则 没那么幸运,并不是每一位编辑都愿意出五块钱买他的作品,维加最有 名的一张照片《批评》就被拒绝过。因为编辑认为维加的新闻感不够, 因为他们不拍火灾,而拍消防员,不拍枪手们,而拍他们的尸体,不拍即 将倒塌的建筑物,而拍无家可归的人,……。 不过,当他的第一本书《赤裸的城市》(Naked City1945)一出版,维 加就在摄影史上记下新的一页,他也被好莱坞的制作家看上,用《赤裸 的城市》为名拍成一部电影。并且开始从事为期四年的演员生涯。维 加的脸孔也从此成了美国下阶层的一种代表。 赤裸的城市·赤裸的人性 一九五二年,五十三岁的维加从好莱坞回到纽约,开始从事一系列 的公众人物讽刺报导。他把相机由凶杀案现场转向社会名流们的聚 会。 维加一生拍过五千个以上谋杀案,什么不幸事件都没有错过,同样 他在社会名流的身上也看到不幸的阴影。在虚假的荣华富贵外衣下, 每人都是那么孤寂。维加同样的用闪光灯把他们的外衣剥掉,让每一 个人赤裸裸的由酒会中暴露出来。 著名的摄影评论权威,苏珊·宋塔(Ausan Sontag)对维加的作品有 这样的看法:“维加的照片是对真实事物有帮助的地图。” 他所以这么锐利而没有任何障碍的观察和表现力,与自身的特质 且价有相当大的关系。没受过正统训练的他,几乎没有任何包袱,艺术殿堂 门外汉的他,看到的事没有假象,只有如此的事和这样的人。他对当时 情况的所有象征意义毫无觉察,只在意是不是抢拍到了。因此作品就 流露出自自在在的情绪。照片中的人物是开开怀怀的表露出忧苦或野 蛮,是人性最赤裸的展现。 维加完全不在意自己的东西是否会流传下来,每张照片卖掉五块 钱之后就打算扔到字纸篓的。 然而,功成名就却不放过他。一九五九年他还被苏俄政府邀请前 往作摄影顾问,在各学校演讲并巡回展览,他也被列为摄影史上的五十 个里程碑之一。 打了半辈子光棍之后,维加碰到了一位贤慧的女人。四十七岁那 年,一位女社会工作者成玛·维克斯(Wilma Wilcox)成为他的经纪人 和同居者。维克斯把他那无业游民似的生活整个调整过来,并使维加 的事业蒸蒸日上。 维加死后能留下来五千张底片和一万五千张照片,全要感谢这位 女士,要不然全进了字纸篓。 幸运的“灵应盘”、大城市的乡巴佬、艺术殿堂的门外汉、好莱坞的演员、你也是摄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只有你能划破黑夜,让一切赤裸裸的呈现出来。

维加的作品


25 26 27 28 29 30
 

当前日期: <-|联系我们|青蛙摄影|摄影论坛|摄影聊天|->       

 
上海市通信管理局
沪ICP备010502
Copyright 2000-2001 © chyangw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