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NIKON机身
作者:William
许多人玩摄影,开始可能就是由于对器材本身的喜爱而引起的。即使对技术抱有孜孜不倦的追求的精神,也依然不影响他/她对器材爱好的平行发展。在我若干年前开始对摄影感兴趣的时候,就知道有个FM2,当时同单位的许多人一说到摄影就言必称FM2。可以说FM2的梦想是我踏足摄影的第一步骤。只是在当时对摄影设备本身没有很深刻的了解,所以当我下决心买FM2时,被店家的花言巧语所蔽,以为出厂时间越往后的产品越高级,化大钱买了FM10,这个FM10就成为了我的第一台单反机。虽然受了骗,多花了钱,但FM10本身不愧是NIKON的后代,耐用性能毋庸置疑。我曾经带着它出国考察学习,无论在冰天雪地里和炽热炎炎的沙漠里,FM10都给了我完全的信心。不久因为自动对焦的诱惑,买入CANON
EOS5玩了一段时间。应该说EOS5是一部出色的相机,作为一部自动对焦相机,它比我目前拥有的NIKON
F70D要令我满意。如果不是因为镜头接环的问题,恐怕我后来不会忍痛将它抛弃。
可是,也许是个人喜好吧,我非常喜欢NIKON的手动对焦相机,尤其欣赏它们那种小巧的金属机身设计,抓在手上时那种冷峻的金属感觉,以及简单的操作过程。相比于这些机器,各厂家后来的自动对焦单反相机似乎有给人塑料玩具的感觉----尽管有不少也是金属机身。
不得已,为了成全对NIKON手动对焦相机的情结,我将EOS5阵营全数卖掉,将FM10送人,正式买入FM2作为摄影发烧在硬件方面的正式起点。可以想象FM2对我的影响有多大!
F3,尤其是F3HP,在我的心中一直是最崇高,最值得拥有的NIKON机器:F系列高贵的出身,俊俏的外表,能在极端环境下使用的可靠性,15万次快门运行而没有丝毫损耗(不仅仅是15万次的寿命!)的耐久力,都使我对它倾心十分。
在我购入F3HP之前,还有一个FE。我买FE,主要是有感于FM2在实地拍摄时比较费时,而产生了想看看所谓自动曝光的方便性。许多同好们对FE2推崇备至,使得我刻意要拥有一台。尤其是自从FM推出以来,它的机身设计一直为FM/FE系列做采用,可以说已经接近完美了。可是,在市场上去寻摸的那天,没有碰上合心意的FE2,买二手货,到底不象买新货,不能随便就下手。因此买了台成色较好的FE回来折腾。这时
候由FE2临时转念到FE,是在对两机都比较了解的情况下作出的,和刚开始“献身”摄影时“本来想买FM2,结果买成FM10”的受骗故事不同。
通过使用FE和F3HP,发现自动曝光确实非常方便,因为据我的操作体会,就对焦而言,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如果使用较大口径的镜头,虽然自动对焦快捷些,但有时会发生因为主体复杂而令自动功能受骗的情况,手动对焦则可以顺利地操作。而在光线暗的情况下,恐怕自动对焦机有时都得靠手动了。这也可以说是我对手动对焦比较偏爱的另一个原因。
一、FE和FE2的比较
要讨论FE,势必要拿FE2做参考,否则就有点讲不明白的味道。从日常使用的意义上,FE是个很不错的机器,虽然更多的人更加推崇FE2,他们的理由是FE2有更高的快门速度和闪光同步快门速度,更重要的是FE2有TTL闪灯控制。这些无疑都是FE2的好处,但正如许多新机器往往删掉上一代产品的一些实用功能的做法一样,FE2也少了一些在FE上比较实用的功能。
先来看看两者在性能上的区别:
1,FE2在使用曝光补偿时在取景器里有显示而FE没有;
2,FE2在停止操作后16-20秒测光表自动关闭以省电而FE一直开着;
3,FE2有1/4000的快门速度和1/250的闪灯同步速度而FE分别为1/1000和1/125;
4,无电时FE的机械快门为1/90而FE2为1/250;
5,FE2有TTL闪灯控制,FE没有;
6,FE有测电钮而FE2没有;
我非常赞赏FE的测光表可以一直处于工作状态而不必时时半按一下来激活它,通常我会用光圈先决的AUTO档来进行拍摄,对于习惯于拍摄前先从取景器看一下快门速度以便给自己吃一粒定心丸的我,这功能虽然只让我省了“半按快门”这个小小的步骤,但使用起来却觉得差别很大,我在用FM2时常常为要用半按快门来激活测光表感到?br>
些烦。当然赞成FE2改革的人则认为,FE的设计更加费电!真是所谓针无两头利!不过从我自己的使用体会来说,FE的用电是非常省的。
另外我觉得FE2的改进反不如FE的地方有:
1,FE的电力测试钮使得我可以随时掌握电量情况。在CANON的AE-1和NIKON的老经典机都有这个功能,不明白为什么在FE2上要拿掉?
2,FE2的更高快门显然有着较大的余地,但事实上我从来没有用过1/1000秒以上的速度。1/250的闪灯同步和TTL闪灯是FE2身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给用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使得FE2因此而到了非常接近完美的地步。但倍受推崇的1/250的机械后备快门,我有些不同看法,我个人觉得不如1/90来得从容。假如在傍晚两机同时进行无电拍摄,现场光线可能能让我们找到与1/90相对的光圈,而可能打到最大光圈还符合不了1/250!所以我个人比较推崇无电时的后备机械快门不能太快。慢了,即使现场光,我们可以用种种手段降低快门速度,如加偏振镜等,同时用三脚架来稳定它。但这一档快门要是高了,现场光线不够的话,恐怕就大伤脑筋了。
3,FE2采用了早期FM2的蜂窝状钛金属快门。大家都对NIKON蜂窝状的钛快门非常推崇,但我心里一直在感到疑惑。首先我们来看蜂窝钛门的诞生:NIKON为提高快门速度,采用轻质材料,同时又要足够坚硬,因此选用了钛合金来做快门。这还不够,为进一步减轻重量,将快门叶片烂成蜂窝状,来使第一代FM2达到1/4000快门速度的目标,这就使得快门蜂窝底部非常非常薄。虽然钛坚硬无比,但当年采用蜂窝状快门毕竟只是受当时技术限制,为了提高快门速度,减轻重量的一个办法而已。到F801时,因为技术的突破,用铝质合金快门同样可以达到1/8000的快门速度时,所有蜂窝钛门的机器纷纷改为铝质平面快门,有分析家说,铝质新快门更耐用。
好些店家告诉我,FE比FE2耐用。因为NIKON自己没有关于蜂窝钛门和后来新型的铝质平面快门比较的数据,作为使用者,我也无法知道两者到底在耐用性上有多少区别。不过本人想当然的理解,FE的快门速度低,从技术上来说,应该可以比高速快门做得更厚实些吧?-----这也只是本人附带而起的一点想法,不足以影响FE2的成功形象。
总体上说,FE2实际上已经是一台非常接近完美的相机了,FE紧随其后。尤其对于那些常使用光圈先决模式的摄影师来说,FE2除了不能AF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而且它小巧的金属机身设计,比以后的AF机提供了更多的享受。在使用长镜头时,“小巧设计”会使你觉得难以控制平衡,但加上MD-12后,情况立马改观。我曾用FE加上MD-12和F70D同时拍摄航展,发现前者更加方便。一是因为前者加了马达后
“体重”增加,架上长镜后容易控制平衡;二是对天空拍摄,F70D有时会突然进行搜索焦点的反复,错失机会,而前者因是手动控制,反而比较简单。
二、AF时代罕见的全机械相机----FM2
比较了FE和FE2后,其实已经容易和FM2做比较了。
FM2的最大优点,或者说卖点,就在于那无电操作的14级快门,这使得它在目前尚在产的NIKON中,显得非常不同一般。当然它的机身坚固程度,也是许多人把它吹神的原因,据我所能看到的资料,它的机身用料不亚于F3:铜合金的机顶和机底,机身最薄处不少于1.4MM,镜头接环处厚2MM等等指标,十足专业机的规格,发展了四代的FM2,到现在还保留着金属反光镜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摄影书籍在谈到坚固耐用时,常把FM2和F3并提,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可惜,它不是F系列出身,而通常我们认为NIKON的“专业机”指的是具备100%视野率的F家族,使FM2因出身不同而“社会地位”稍低。
FM2在它出身初期,曾经是许多摄影记者的主力,可惜由于AE及AF的日渐流行,它也逐渐变成“最好的后备机身”了,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也是自然规律。在日常使用时,FM2在快拍上比它的亲戚FE,FE2,FA等要逊一筹,缘由它的全手动曝光控制,要让我们同时调光圈、快门、对焦,有时可能还要加上变焦,显得手不够用,每当此时,我总会怪父母没给我长多两只手。但既然现在是AF的时代,很多人,包括记者,多采用AF机作为主力。由于AF都是无电不行的机器,那么,作为“最好的后备机身”的FM2,那无电操作恰好成为那些AF机的有力后防保障。而为了达到无电操作的境界,自然牺牲一些方便性也是值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想我们不应该用“方便”的要求来衡量FM2了。但假如有朋友来咨询我,作为日常用机,在FM系列和FE系列挑选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FE系列,取其方便性。
FM2一诞生,就因为其1/4000快门速度大受市场欢迎。加上其坚固的机身设计,使它一下成为记者们的宠儿。现在,虽然1/4000不再是吸引市场的最大焦点了,但在AF盛行的时代,其机械操作的特点,使得它在市场上受欢迎程度不减,以至于NIKON欲罢不能,至今仍在生产。但因为经过了一些变革,不同的产品“代数”间多少有些不同之处。特将四代FM2做个说明,以供准备买FM2的朋友参考:
1。1982年 第一代:最高快门1/4000,最高同步闪灯快门1/200,蜂窝钛门;
2。1983-1984年间,第二代:最高快门1/4000,最高同步闪灯快门1/250,蜂窝钛门;
3。1990年,第三代:最高快门1/4000,最高同步闪灯快门1/250,铝合金门;
4。1994年,第四代:FM2/T钛金属版本,规格与第三代一样。
有人告诉我有供部队用的FM2,绿色的。但因是非公开发售产品,就不在此列名了。
买二手的时候,千万不要选第一、二代,它们的性能相对较弱。三和四都在产,有新货。三和二都被称为NEW
FM2,而且表示闪灯最高同步的红字均为250,容易混。必须打开机背,快门呈蜂窝状的为二,快门为平的铝合金的为三。如果舍不得买T版,则买三的新货最好。
三、FE的前身----NIKON EL2,一部不为人熟知的经典机
本人并不拥有这台机器,但正如为了说FE就得用FE2做参照物一样,既然说了FE,就没有道理不说一说这位老人家,因为它是FE的前身。可能很多人不认识它,但它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NIKON经典机。
这位EL-2的祖上是NIKKORMAT EL。早期的NIKON只有正宗的F系列,F之外的机身都叫NIKKORMAT。按照正常的理解,NIKKOR镜头是配给NIKON机身用的。而NIKKORMAT这个名字听来倒令人觉得“机身是配合NIKKOR镜头使用的”,倒过来了,似乎是低人一等的产品,配不上NIKON这个名称似的。NIKON的这个无心之分,却把自己的产品平白无故弄出了等级。据一些二手相机店的老板介绍,许多NIKKORMAT的机身设计,其做工之精良考究,其坚固耐用程度,连当今的一些所谓顶级机,也只能望其项背罢了。
1977年,NIKON将传统的镜头接环改革为AI式(并一直沿用至今),乘AI的东风将NIKKORMAT
ELW(是EL的改良版)改为AI接口的NIKON EL2,不再用NIKKORMAT的名字。这标志着NIKON一名正式开始统领旗下的所有机身。实践证明,NIKON此举非常成功。
EL2在二手市场上比较常见,不过因为年代较远了,成色好的货不多见。我曾在二手市场上看到一成色非常不错的EL2,把玩了半天爱不释手,现在后悔没有拿下。EL2采用全金属机身,设计精良,在快门钮边上还设计了一个锁。今日的NIKON
F3,F4均有这个锁,只要将锁打到这个位置,即使快门释放钮可以按下,快门也不能释放。这与FE/FM2那样“将过片杆推入原位,快门释放钮就不能按下”的设计有所不同。所以EL2的这个锁其实就是电源锁。
快门级数与FE一样,有B,M,A,8-1/1000,采用指针式表示暴光指示。
事实上,EL家族是NIKON实验自动暴光电子功能相机的实验地。因为到F2为止,NIKON出产的都是纯机械的产品,稍后的EL家族的NIKKORMAT
EL,则是首次使用电子技术的机身,然后历经ELW,到以NIKON为名的EL2。而NIKKORMAT
EL也是NIKON阵营里首部有内置闪灯热靴的机器。
三兄弟均采用目前也属于比较先进的SPD测光。
由于小巧机身的流行,同时NIKON FM的机身设计近乎完美,因此,NIKON于FM诞生的次年推出外型完全一样的FE。FE貌似FM的兄弟,其实与EL2才是一脉相承的产品。因为他们的取景器完全一样,功能完全一样,操作也完全一样。而在FE之前,只有NIKKORMAT时代的EL,ELW和NIKON时代的EL2才是NIKON的电子相机。作为电子相机,FE当然归在EL,ELW,EL2这一类。与FM不过是外表相象的表亲罢了。FE与EL2的最大
的不同就在于FE用了FM的机身设计。
四、我心中的NIKON皇者----F3,F3HP
说到F3HP,我必须说感觉太好了,这个“好”字,当然可能有因为崇尚F系列的虚荣成分,以及得到渴望已久的东西的那种快感。但无可否认,它的机身设计,抓在手里的金属感觉,觉得它被NIKON称为“艺术的结晶品”实在当之无魁。抓起相机,自然会伸出指头去按快门,它的快门释放钮在过片杆支点的中间,与FM,FE系列不同,而与LEICA
M6的一样。我这可能是瞎联想,没有什么根据的,但至少,手指按在它的快门钮上的感觉,非常的舒适,因为按下快门的时候手指也架在过片杆的支点部分上,因此好象是按着一块中间凹下的平面,而不是FM2那样的按着一个“点”的感觉,自然顺畅了很多。我印象中与之相对应的CANON
NEW F-1也是这样的。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快门,这个快门为NIKON争了大脸,曾经被大书特书地张扬过。它是横走向,钛金属,但不是蜂窝的,最高快门速度为1/2000秒。这个快门据称“经15万次运行而没有丝毫损耗”!!据我所知,这是目前还在产的NIKON产品中唯一使用钛金属快门的机身。
F3HP则是在标准的F3推出之后,专为戴眼睛者而设计的。它的高视点,可以让我在眼睛离开取景框约2公分的地方完全看清整个取景器的资料。没有用它之前,我没有什么感受,用了以后,才发现FE,FM2的不方便来。用这两台机器时,我必须把眼贴在取景器上,以便能看到光圈快门资料和取景范围,同时确保不让那些我不需要的场景被拍进去。为此,我眼镜的右镜片镀膜被蹭的差不多了(尽管我给FE/FM2都套上了“眼碗”)。但F3HP则没有这些弊端了,构图取景非常舒适。
F3具有B,A,T,X,8-1/2000的快门,保持T门算是一个专业机的象征,但有一点要记住,说明书上说,如果用T门来进行长时间曝光的话,需要把电源开关关上,用后备机械快门启动它,这样不管多长时间的暴光,都不会把电池耗干。不过,我的体会,如果不超过二三十秒的暴光,还不如用B门加带锁的快门线更方便些,因为T门结束时,要将快门速度调到邻近的档位,快门才关闭,操作上好象不方便,也许是我个人的爱好罢。
F3的快门非常精确,在A档,当你在潜心于构图取景时,快门自动在8秒到1/2000秒之间进行无级变化,不过在显示时依然显示常用的整数,如1/250,1/500等,这点用者需留意。我曾经在网络上看到一位用F3/T的老外抱怨,他喜欢30-1/8000之间的1/2,1/3级变化,而不喜欢F3的8-1/2000的整级速度变化,其实这是误会了。
据NIKON专家介绍,F3的测光系统很有特色,跟F2时代的不一样,它有两片反光镜,主镜上有5万多个不镀银面的小孔,让8%的光穿过后,由镜后的副反光镜反射到机底的SPD测光元件。因此,不管换什么机顶,对测光都没有影响。同时它采用中央偏重平均测光,将偏重比例改为80%,使测光更准,用长焦的话,简直就是点测光。
F3的后备机械快门操作跟FE,FM系列有所不同,它是在相当于FE的自拍器的位置,我们在FE上将自拍器向外掰下的动作,相应在F3身上,就是掰下机械快门的动作。这个机械快门的中心可按下的钮是曝光记忆锁。(FE则把自拍器反方向推,就是暴光锁定功能)。
那么F3的自拍器如何操作呢?在机顶快门速度调节盘下面有一个扳手,扳一下就是自拍,操作不如FE,FM2的方便,但也许在F3这样的专业机种上,设计者本来就没有让我们拍自拍像也说不定呢。
F3具备专业机的反光镜上锁功能。从我玩朋友的F4的体会来看,虽然该两机分属自动手动阵营,外型也不尽相同,但实际上,是一脉相成的产品。两机的按钮位置设置非常类似,如AE-L,景深预测及反光板上锁掣等。
F3同样有FE,FE2等相机的暴光补偿环。
如果要对F3叫真的话,其最令人费解的要算闪灯热靴了。实际上到它为止的各代F,均不如稍低档的FE,FM般闪灯热靴来得方便,直到F4,NIKON才从善如流,把机顶热靴机制引入F系列。F3专用的闪灯是SB-16A,SB-17。为了配用其它非F3专用的闪灯,诸如当今的SB-28之类,必须用AS-4,AS-7等昂贵的配件,前者便宜些,倒卷时要拔出来,后者较贵,倒卷不受影响。
另一个问题是闪灯最高同步只有1/80,跟FE的1/90差不多。我不知道是否横走向的快门的缘故?CANON
NEW F-1和同时代的PENTAX的LX都是如此。
F3一直无法停产,当NIKON推出F5时,F5作为新科技的AF专业机,F4作为传统操作的AF专业机,而F3则作为传统的经典专业机,一直在市场上并肩而战。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AF的日渐成熟,F3必然会逐渐淡出,但决不意味着“淘汰”。
五代F中,F3从1980年推出至今已经18年了,依然有产。把FM2算上1977年的FM,只比F3长了3年,而与1982年的FM2相比的话,F3还年长两岁。这两台机器成了NIKON中最长寿的相机,而F3则是专业机领域里难得如此长寿的机器。
我写这篇小文的目的,不过是把自己的一点使用感受写出来供同好们共享而已,绝对不是要因此而大搞手动对焦的“复辟”或者企图对读者进行误导,因为,我知道摄影是个非常个人化的爱好。不说风格流派吧,单就硬件而言,光自动手动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许多打算花钱投入摄影的爱好者,开始都有两个共同的问题,“什么机器最好”?“什么机器操作方便”?对此,我很相信我自己的看法:“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自己用的顺手的,就是最方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