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镜身驱动 vs 机身驱动的讨论
摘自《新浪网摄影论坛》 szcs/3.14/老灯/ejz/网中人
[szcs]:有请各位专才探讨下AF方式(镜身驱动/机身驱动)的优缺点如何?
[3.14]:肯定是镜身驱动好了,不然NIKON也不会推出AF-I&AF-S镜头。尤其是CANON的环形USM马达,
快、狠、准、静,机身驱动根本没法比。比如35-350L,对焦时一点震动、噪音都没有,聚焦毫不犹豫,影像
在一刹那间浮现在眼前。
[老灯]:机身驱动累死累活都是一个马达干活,寿命能长吗!
[ejz]:驱动方式的差别最主要是速度。对标准镜头和广角镜头来说,这个速度可能差别不大,特别在
专业和准专业机身上。但是对于中长焦镜头来说,速度的差别就比较明显了。原因正如佳能所说,机身马达再
强劲,对专业级长镜头来说,仍有小马拉大车的感觉。另外,镜身驱动方式使得超声波(USM/HSM/SWM,
不管叫什么,本质是一样的)马达有了用武之地。这种马达除了几近无声外,最重要的是驱动力强,制动快。
而普通电磁马达(不管在机身里还是在镜头里)因为制动慢,经常要在离焦点很远时就开始制动,影响了对焦
速度。
[网中人]:环形超声马达扭矩大,启停速度快(启停比普遍马达快至少2个量级),前者在大口径尤其是
大口径长焦头上有决定性的优势,后者对于AF速度的影响也很大,很多情况下,AF系统第一次测出的距离值不
够精确(尤其是当前焦点离合焦时的调焦量较远时),调焦驱动机构驱动镜头到达测量值时发现没合焦,还差一
点,甚至已经过梭了需要往回纠,这时镜身上环形超声马达的速停、速启的特性就发挥了威力,较之其他技术
更快地使镜头合焦。不过近年来镜身驱动的各种无刷/无芯马达技术进步很快,加之AF测量、伺服系统的完善,
后者这一点慢慢的就不那么突出了。
老灯兄在贴子里已经指出了,镜身驱动本身就有寿命方面的优势,每个头都用自己的马达,不会在使用
AF-S 28-70/2.8时用AF-S80-200/2.8D ED 的马达去对焦,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节约。
另外,现代的镜身驱动使用电接点传递驱动信号,这和使用一把改锥捅进镜头去拧镜头里的调焦机构进行传动
相比,可靠性、寿命方面显然要优越得多,再说用改锥传动多少也有个传动比的问题,怎么也得浪费些能量,
这么算起来也不环保:)某厂家的镜身驱动方案配合全电接点设计(镜身驱动+电磁光圈驱动),取消了调焦驱动
改锥和光圈拨杆,使得提高镜头的密封性得到切实保障,这也应算是一个镜身驱动带来的优点。
另外一个话题是经济方面的问题,到底是镜身驱动经济呢?还是机身驱动经济?机身驱动只用一个马达,用户
只买一个AF驱动马达就行了,而镜身驱动方案则需要每个镜头都配一个,这么算的话似乎要算机身驱动方加10
分,但问题又来了,只用28-70/3.5-4.5的镜头用得着能驱动400/2.8 APO G/* APO/D ED/L 那么强力的马达么
?机身里的马达太强力了则对使用轻量级镜头的用家来说是个浪费,马达太弱了使用稍大些的镜头时又太费劲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似乎应该给镜身驱动方加10分。较理想的解决方案看来应该是镜身驱动结合机身驱动
,普通的头用机身里的马达就足够了,换大家伙时用镜身自带的、根据该镜头特点特别优化过的镜身AF马达进
行驱动,又剩了银子又没耽误性能,加10分!!由于卡口的特点,刚刚得出的加10分的方案看来佳能扇子们是没
什么戏了:),N、M、P扇子们则前途无量哉!!!
最后要指出的是,根据两年前的评测报告,那时机身驱动和镜身驱动的性能实际上相差不多,从那时测50/1.4
和300/2.8两个典型镜头(中焦和大口径长焦)得到的AF速度来看,使用环形超声马达的某厂原厂镜头配合该厂顶
级专业机(XXX1)并未在AF速度上取得多大优势,那份评测报告里倒是某厂的"APO-G"镜头配合该厂最先进的AF
单反机取得了300/2.8这项的微弱优势(该厂的其他相机配合该头的AF速度则明显依次递减)。事易时移,现在
..嗯..嗯..的国际形势是这样的:各位也看到了,当某某某马达技术专利解冻后,某某厂干的头一件事就是上
了一种镜身驱动的“静音”马达,用于该厂的大口径长焦头包括某变焦钢炮及其他系列小炮上,在此之前,该
厂还专门搞了XX-i卡口将镜身驱动技术引入其大口径长焦头上,这些事的意义不辩自明,镜身驱动的技术在大
口径镜头的领域拥有决定性的优势,这是勿庸置疑的。某厂原来使用的弧形马达进行镜身驱动,已遭淘汰,不
在这次讨论的范围之内。另外某厂使用的XX-i卡口进行镜身驱动,下场相近,也不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