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武器之四 :CANON EOS-1N(上篇)

摘自《新浪网摄影论坛》 G2

    (接上页)

    关于自动对焦自从MINOLTA 7000推出之后,AF成为35毫米相机的趋势,这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现在
主要的135相机厂商都在生产AF的SLR。

    现在还没有采用AF的著名35毫米厂家就只剩下LEICA了。至今还有很多LEICA的FAN在津津乐道于LEICA
手动对焦的良好感觉。我估计其它厂家对此都属于没事儿偷着乐的那种。

    当年CONTAX公司一直是在开发AF相机的先驱的,但是后来ZEISS公司认为AF镜头根本不能达到ZEISS一
贯的光学质量,所以拒绝了走镜头AF的道路。但是,最后它还是利用AX的机背对焦完成了AF。

    前一段时间,CANON和NIKON关于AF速度的大战打的不可开交。表面上是比比谁比谁快一点点,其实背
后是谁技术高的问题。

    那么,到底快那么一点点有什么用呢 ?对于拍摄动体的摄影师肯定是有用的,比如足球,或者赛车,
往往就差那么一点点。你拍的清晰就是清晰,不清楚就什么用都没有。这时候量变已经成为质变。

    对于一般我们用的摄影,甚至对于很多职业摄影师来说,当然觉得有更快的AF最好,不过,没有,也
不必单单去追求它。毕竟不是所有的摄影工作都想拍足球那么需要顶级的对焦速度。

    另外,有一点我希望大家要注意。AF的是存在着对焦精度的问题的。我比较推崇EOS-1N的一个原因也
在于在目前所有专业AF机里,它的AF精度是最高的。当然,你也不能说NIKON的F5比起1N来差很远,而且,
很多人可能永远没机会发现这种极细微的差别。

    倒是有一个问题,我发现很多人用AF拍的片子还是不够清楚。这里面的问题一个是复杂情况下AF对焦
的判断的问题。特别是在用大光圈拍人物的时候。焦点跑一点就会虚,所以必须用手动对焦。另外,就是
持机和手震的问题。所以,不要以为用了AF相机就一定能拍出清晰的照片。如果想拍出清晰度非常高的图
片,需要注意的环节是很多的。

    我原来不知道我们论坛兄弟们的对焦有这么多的问题,最近有机会看了北京和广州兄弟们的片子,觉
得还是说说吧。

    想先讲两句关于手动对焦的问题。

    我自己最推崇的手动对焦机是CONTAX的RTSIII。

    和NIKON F4几乎是同时推出的产品,CONTAX RTSIII却是一部手动对焦相机。但它的采用的技术即便
在现在也是顶级的。在经历了德、日合作的一段磨合之后, CONTAX 又重新回到顶级 35毫米相机的行列
中。CO NTAX RTSIII最精华的真空吸附底片装置和手动的 ZEISS 镜头无疑可以达到 135底片的光学极限。
出于ZE ISS公司"决不妥协"的设计原则,考虑到最佳的光学质量,CONTAX 公司拒绝了走其它日本厂商的
AF镜头的道路, RTSIII无疑是可以和任何一部AF专业相机媲美的顶级35毫米手动对焦机,看来现在已经
很难有一部同类的相机可以超越它的水平了,即便 LEICA的R8也是不错的手动对焦机,可惜,既生瑜,又
何生亮呢?

    我自己是MF和AF的机器都在用的。当然,以用AF的时候多。在大多数的情况下,AF的对焦精度都在景
深范围之内。但是,的确有时候AF是没办法达到我的要求的,比如说用大口径镜头拍人物,我必须要把焦
点准确的对在人物眼睛里面,那就要求必须用MF。另外,在使用广角、特别是超广角的时候,由于对焦基
线非常之短,相机的AF,我觉得充其量也就是意思意思。准不准,根本没法信任。所以,在使用这样的镜
头时,MF要更快,而且很显然,要更准确。

    我不用纯粹的MF机器,象FM2,已经很多年了。最近一次去西藏,又用了两个月的 FM2T,发现了使用
MF的很多乐趣。但是,我还是推荐大家,除非拍静的东西,如果有可能,还是要使用AF的相机,毕竟方便
很多,而且提高你的拍摄效率。

    1N的随时可以手动调校焦点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个设计,因为我觉得我对焦点的要求可能要比1N高。我
经常要对焦点做非常轻微的调整。一般的来讲,我拍片中做手动对焦调整的比例应该在10%左右。

    如何拍出清晰的照片

    其实,就我所了解的技巧而言,关于如何拍出清晰的照片这个话题是足够写一本书出来的。讲述在各
种环境下拍出清晰照片的技巧。当然,现在没有这个机会。而且,我想很多的方法我们已经在很多的摄影
书籍中见到过的了,只不过,没真的好好用而已。就简单的讲讲吧。

    我最近有机会观摩了很多我们论坛兄弟们的幻灯片演示,发现有很多兄弟虽然有很好的创意和想法,
但是普遍照片拍的不够清晰。很多人放了几十张片子,里面只有3、4张以我来看是足够清晰的。

    有一句话,我一直很想跟兄弟们说,就是:摄影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最高标准!如果你不是用这个
标准来要求自己,你能达到的水准是极有限的。所以,最起码的,我们应该要求自己的对焦能够过关。

    一般的来讲,拍清晰的照片要注意下面的几点:首先,要用尽可能高的快门速度(关于到底用多高的
速度,我有一个比较可怕的结论,大家可以看看我的七种武器之二);另外手持相机的位置必须绝对正确
(实际上我在周围很少见到这样的摄影师);在按快门的时候一定要体验下意识按快门的感觉,不要跟打
猎时搂扳机似的那么痛快;动作要轻柔而舒展,肌肉要放松,你应该能回忆起那时侯你是摒住呼吸的。

    另外,暴光和冲洗也会影响影像的清晰度,就不多说了。网中人版主是属于对成像要求非常高的人。
他的秘诀是拍完片子用显微镜看底片,呵呵,比较可怕吧。但是,这的确是要求自己很有效的方法。

    再多说一句话啊,希望大家不要被我下面的这句话搞糊涂了。"通常,一幅技术十分完美的的照片都
不是真正的上乘之做。"但是,我们还是应该追求最完美的成像,呵呵,我说错了吗?

    关于封闭性和可靠性

    对于相机的封闭性和可靠性我比我周围的任何人都要挑剔许多。因为对于相机来说,灰尘实在是太无
孔不入了,而它会带来一系列超乎你想象的麻烦。

    先谈镜头的防尘性吧。

    一般的来讲,定焦头的防尘性要比变焦头好,特别是变焦时镜头长度还会变化的变焦,由于风箱效应,
想防尘几乎是不太可能的。有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就是我原来在烟尘缭绕的寺庙里拍东西,如果用的那种
变焦头,估计一次就S定了。所以,我很推崇CANON的内部变焦的结构。

    机身的封闭性一方面是防灰尘,另一方面还有防水问题。IN都很出色了。

    关于1N的坚固程度方面我没有什么可评价的。虽然我自信在很多恶劣的场合下使用了1N,但是国外很
多摄影疯子比我更疯狂百倍的虐待了他们的1N,所以1N的坚固性是非常有口碑的。

    我不知道有多少兄弟会考虑到相机的可靠性问题。其实可靠性还是很重要的,在我的七种武器之三,
我已经阐述的很多关于相机可靠性的问题。在讲到现在最主要的几款袖珍相机的比较时,也是比到可靠性
时才开始显出比较大的区别。

    我们相信一般的来讲,专业相机的可靠性还是比较高的(NIKON的90X除外,虽然在F5推出之前,它勉
强也算NIKON的最高水准)。可能我们论坛的兄弟们这辈子都没有遇到过快门的故障,因为,10万次的快
门使用保证一般几乎够用到死了。这方面,专业的摄影记者和专题摄影师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我算过,
在我原来做摄影工作的时候,我每拍一个专题,如果用20天的时间,一般大概用300个胶卷。也就是说我
的相机,每天快门要释放 15个胶卷,540次,如果我是一个专业摄影师,一年拍200天,那么一年就是10
万次。是不是已经说明问题了。

    镜头:说到这里,有一个小插曲,我本来是从去年9月开始写七种武器的三和四的。结果拖到12月也
没弄完,呵呵,拖了4个月。期间LOGO兄弟一怒之下,决定"怒向刀丛觅小诗",所以有了下面这段文字"。

    LOGO:一些胡思乱想

    G2一直在催促俺写一些关于镜头的东西,呵呵。想想 G2这家伙把能说的都说的差不多了,还让俺怎
么再写呀?!!

    呵呵,G2让俺写写尼康的头,他自己一边借俺和33的尼康头拍片子一边在边上写文 章大骂尼康.....
呵呵,您说俺有多衰,对G2这种"两面三刀"的"厚脸皮"怎么没 早些发现?!

    呵呵,既然已经起笔了就不好意思随便停下来,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都是一 些胡思乱想....大家
就凑合凑合胡乱看看吧...

    呵呵,先写什么呢?!就从俺不开眼借给G2的那只 28/1.4开始吧...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象28 mm,
24 mm 这样的广角镜头很少有大于f/2.8大光圈的。为什么广 角镜头比较难于把光圈做得比较大呢?!呵
呵...怎么讲呢?!要想比较满意的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讲讲光学设计原理,讲讲光学方程,呵呵大家
也不是自己做镜头知道那么多枯燥的光学知识干什么呢 ?!可是大家的求知欲俺又不能不满足,难呀,难
...这样吧,大家先自己动手做个"试验"怎么样?!大家找找手边 有没有手电?!在找面白墙。。。正对
着白墙把手电打开.....在墙上就出现了一又圆又亮的光斑,现在往侧向跨出一步....?!墙上的光斑变
成椭圆的了,好像也没有圆的时候亮了。再跨出一步,那椭圆更椭了,而且好像更暗了.....嘻嘻,其实
大家的这个发现很"伟大"哟...手电筒发出的光的亮度是一定的,当手电 筒发出的光束与墙的法线方向重
合的时候就在墙上打出个圆形的光斑,当手电筒发出的光束与墙的法线方向成ω角的时候,在墙上打出的
就是一椭圆行的光斑,那椭圆的面积比圆的面积大所以单位面积所得到的光强就比圆形的时候弱,我们的
眼睛就会感觉到"暗"一些。那么这椭圆与前述之正圆的面积比与ω又有什么关系呢?!对几何有兴趣的人
可以自己去做一些推导,俺在这里就把推导过程省略了,直接告诉大家一个结论:那椭圆的面积与正圆的
面积与ω余弦成反比。写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明白了一点什么呢?!嘻嘻,其实俺这里作一个替换,把白墙
换成底片,呵呵手电筒代表从各处发出的光线。。。底片的面积是一定的,那么从各处发出的光线到达底
片的强度就随着ω的增加而减弱。。。。。呵呵,大家可能又说了,怎么能就这么说明问题呢?!实际上
胶片前面还应该有镜头呢。。。嘻嘻(坏坏的笑)。。。是呀,镜头的作用就是把光线"汇聚"到底片上。既
然提到了镜头,下面就不得不讲一点枯燥的光学知识了:如果我们把镜头简化成一简单透镜,那么离轴光
线在焦平面上成像的照度与延镜头光轴入射的光线在焦平面上成像的照度比与离轴光线光轴和镜头主轴的
夹角ω余弦的四次方成正比,在光学设计中这个结论被称作Cos4法则。那么这Cos4法则又有什么意义呢?!
随着镜头的焦距不同视角就要发生变化,焦距越短视角就越大,而根据那Cos4法则,随着视角的扩大到达
焦平面单位面积上的光线的强度就要下降 。。。那么如果象 28mm这样的广角镜头其视角约为72度,根据
Cos4法则,视场边缘像点到达底片的光强不及视场中心像点呈像亮度的 50%(Cos(72/2) ^4≈0.43),换句
话说就是画面边缘的亮度比画面中心差至少一档光圈,当然了这样的镜头的光学性能是不能被接受的。但
是我们至少知道了一些关于镜头基本 "特性":广角镜头边缘比中心照度下降是 "天生的小儿麻痹"。其实
在这里胡说八道了这么一大堆枯燥的光学知识,其实就是想说明一点:大家看事情不能老是看其的外在表
现,因为所有的事务外在表现必然有其内在根源。就象大家老说广角镜头容易出现"黑角",边缘照度比中
心下降;主任用200/1.8拍报纸然后说其的像场是如何的 "平坦"。。。。等等。。其实大家说的都对,但
是大家说的都是一些"现象"。潭子里讨论来讨论去都是围绕着这些现象转,从来没有谁试图把"现象"的本
质说 一说,况且这里不乏一些著名的 "专业人士"。我是个靠卖自己的"大脑"混饭吃的家伙---美其名曰"
工程师"(Engineer),年级轻轻跑到小日本这边,每天饱受"资本家"的"压榨"...但是我从资本家这里学到
了一点就是:TO BE A ENGINEER, 用我老板的话也就是说"你是个工程师,你的任务就是发现和解决问题,
你的工作就是要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好的方法来完成交给你的任务。你就要学会TO BE A ENGINEER。" 我也
希望大家能够学会 TO BE A SHUTTER-BUG,要知道什么是必须依靠器材才能达到的,什么是必须依靠你自
己把握的;光看到现象是不行的,要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这样我想大家对摄影的理解会更深,对器材
的运用会更熟练。刚才说的那所谓"Cos4"法则是很容易在图书馆里找到的。估计大家对复杂的公式是不会
太感兴 趣的,但是至少对结论可以有个感性的认识,其实这也就够了。

    好了,言归正题,刚才讲了一些所谓"Cos4法则"。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广角镜头像场边缘的
照度。大家可能还记得我们刚才做过的那个小实验,手电筒从侧向打到墙上,光斑的面积变大了,如果我
们能够做出这样的镜头:能够把从光源发出的光尽可能的收住,就可以把底片边缘的照度"提高"。这就需
要镜头把尽可能大范围内的光线汇聚到底片上,实际的广角镜头为了多"采集"一些光线,第一片透镜的焦
距都比较短,这也就是为什么广角镜头的第一片镜片总是被做得又鼓又大的原因。呵呵,俺写到这里又想
起了那"万恶"的G2了,他不止一次的向俺抱怨那28/1.4做得太大了,太大了。。呵呵,俺一听他说这话就
知道他是个"二把刀";冲其量最多是个缺乏一些基本光学知识的脖子上挂着个G2的"蒙古会计"而已。天下
哪里有什么 "又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的事?!"不过这小子倒是曾经叫嚣过什么:一个真正的"蒙古
会计"是无所畏惧的。呵呵,看他这 "狂"劲,大有"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式;看来得给他找个主儿了,才
能管得住G2这 "不吃草" 的劣马。各位"老师"们让我们为G2的"终身大事"而尽自己的一分力吧,看不把G2
给累S的。。

    当然我们刚才关于"Cos4法则"的讨论是针对单片结构的镜头而言的,而实际上几乎所有摄影镜头都不
是单片结构的,所以实际的情况要远比这复杂得多。刚才讲过 广角镜头的第一片透镜的主要作用是收集尽
可能多的光线,并将入射的光线作大角 度的偏转使其转向镜头光轴方向,这就对制造这片透镜的材料又一
些特殊的要求(主要是高曲折率), 常用的材料是一种俗称为"重火石玻璃"的光学玻璃(其惯用代号为SF6)。
当然了,这"重火石玻璃"配方可以很容易在图书馆找到。但是,这"重 火石玻璃"有一致命缺点:就是严重
的色差和对色谱的截断(说白了就是对蓝光的截断的问题 )。如果就原封不动的照抄书本的话,那么用这种
玻璃做出的镜头拍出来的片子上面的人物就肯定都会变成"黄胆肝炎患者 "了。那么如何改进"重火石玻璃"
的性能呢?!可能有人会提出用类似萤石 (佛化钙)一类的低色差材料,实际上这是不行的,因为其曲折率
达不到要求。那么就还得回到 "重火石玻璃"上,呵呵,其实各大厂家实际采用的玻璃配方都是在书本的基
础上加入各家的独门"味素"而成。 那些"味素"就是改善"重火石玻璃"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至于那些 "味
素" 究 竟是什么,这问题的答案实际就是为什么 Zeiss是Zeiss;尼康叫尼康:-) 在俺的 回忆中有一些朋
友对某些第三方的镜头色彩再现的严重"偏黄"意见非常大,其实 这 "黄胆"的"病根"就在于这制造光学玻璃
的材料的学问上了。

    1?!说着说着镜头,怎么又跑到材料科学上来了?!快往回拐。。。提高镜头性能光靠在玻璃里面加
些"味素" 也是不行的,"味素"只是"味素",不可能炒菜是 主料。而且"味素"虽好,但是加了"味素"可能又
会带来其它的问题。比如,加了某些 "味素"就容易使玻璃在熔炼过程中产生微小的气泡和浑浊,虽然在光
学性能上得到了改进却增加了加工制造上的困难。所以说这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在一方面捡了便宜,
就得在其它方面付出额外的努力。总之上帝是公平的,所得到 的与所付出的是成正比的。

    其实真正决定镜头光学性能的应该是其的光学方程,而不是在于用了什么 "味素"; 提起光学方程这
是个很复杂的数学问题了。呵呵,如果要写的话据说写上10本厚厚的书也不为过,俺就先知难而退了。就
随便胡说八道一些"陈谷子滥康"吧。呵呵, 俺曾经在尼康看到过一张老得发黄的照片。拍的是30 -40年代
尼康设计部里的"光学计算车间"。呵呵,别笑,就是车间:一间大屋子,摆上30多台手摇计算机和30几个
MM,每天的工作就是 "摇计算机"计算方程。那时候一个镜头的光学方程的计算大约要花上1周的时间,如
果不合要求修改设计重新计算还要再花上一周。大家可以 想象一下其计算量之大...到了 50年代末 CASIO
首先在日本造出了"光学计算机", 可以在一天之内完成以前一个" 车间"一周的工作,于是刚才说过的 30
多台手摇计算机就变成了30多台手摇垃圾,30多个MM就只能"下岗"了。( 呵呵,忽然想起要给G2找个领导
的事了,要是把那30个MM一齐给G2看他不被累S的;俺看他还再怎么 "狂"。。哼!!)设备的 "革命"使大
量,快速,设计镜头成为了可能。也就在那 时尼康把她的第一代"旗舰" NIKON F和全系列镜头一齐推向市
场。62年东京奥运会上尼康的1000/6.3大白炮+NIKON F可以说是出尽了风头。。。。写到这里,俺又想发
一会"酸"了:摄影这门"艺术"是总是跟人类科技的进步相随的,科技的进步给摄影这门"艺术"不断注入新
的活力,反过来摄影艺术对器材的要求也促进了科 技的发展。。。听起来怎么那么像 "自然辩证法" ?!
不过其实马克思老爷爷就是 告诉了我们这个"简单的真理"。。。

    好,言归正传,接着讲镜头。。。。刚才讲到了镜头的光学方程,大家都知道镜头 是由几片以至十几
片镜片构成的。镜头里的每一镜片都是其光学方程了的一"项",为了良好地校正各种像差,设计者就不得
不适当地增加方程的项数。。。项数的增 加就体现在镜头片数的增加....加工的成本的增加。。。那么如
何在保证镜头光学质量的前提下精简镜头的片数?!这就是我们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采
用"非球面镜片"。其实在"非球面镜片"还是"洋春白雪" 的年代人们就把大光圈的广角镜头制造出来了.十
几年以前,Zeiss给ARRIFLEX电影机配套的18/1.2镜头,英国Cooke公司制造的20-100/2.8 35mm电影机用变
焦镜头就曾经以优异的光学呈像质量闻明于世,但是那些镜头为了达到目的所下的本钱也非常的大,象那
20-100头的结构是14组21片,重量将近5Kg;当然了售价也是"物有所值",动蔗就是上万英镑。。。。也只
有专业电影公司才有能力购买它们。所以,事实上并不是人们没有能力制造出他们,只不过是因为人们还
没有能力买得起他们。。。这里顺便说一句, 其实尼康现在这个 28/1.4就是瞄着当年Zeiss的18/1.2做的,
这"非球面镜片"是什么俺就不再多说了,大家估计早就听出茧子了。可以说没有这"非球面镜片"就不会有
28/ 1.4,要知道 135像机的画幅是电影机画幅的两倍呀,今天的28/1.4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已经"超
越"了当年的18/1.2(水平视角为66度)。正是技术的进步才把一个个的"不可能 "变成"可能";把一个个"梦
想"变成"现实"。许多人说采用"非球面镜片"会大大增加了镜头的成本,其实我认为正相反:如果没有现在
发达的加工技术,就不会有高精度的 "非球面镜片",就不会在现在这样的价格上实现这么高的光学质量;
如果全部采用"球面镜片"的话先假设同样可以达到与采用 "非球面镜片"的效果,但是其体积和重量必然大
大增加,加工制造起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可能比采用 "非球面镜片"更复杂,更困难。最终的价格恐怕远
比现在采用"非球面镜片"的镜头要高得多。这 "非球面镜片"有好几种,用光学玻璃逐个精密研磨:这自然
最好,可以加工出相当复杂的曲面的镜片;但是各体性能的离散性也比较高,于是乎废品率也较高,从而
增加了成本。采用树脂在玻璃镜片上 "镀"上 "非球面膜"或直接采用"非球面树脂镜片":成本低;但是由
于其热膨胀系数较玻璃大许多,故在高档镜头里很少采用。采用光学玻璃"脱胎":因为是从同一模具里"脱
胎"出来所以各体性能一致性好便于大量生产,而且材料又是光学玻璃,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加工方
法;但是 "模具"的加工又成了问题,这就是金属模具加工的问题了(俺也不太清楚),我所知道的就是对于
尼康来说现在实用的模具的最大直径一般在30到40毫米之间,再大就无法用MOULD法来加工了。不过最新的
28-70头的第一片也是MOULD的非球面,据说直径大于65毫米,这是尼康在 MOULD"非球面 "加工上面取得的
最新"技术突破"。

    以上的东西是大约在1个月之前写下来的,后来就停下来了;最近好像又来了兴趣想把它继续写下去。
接着写些什么呢?!思绪跟以前写的东西已经接不上了。。啊,就从前几天看见有人写 Zeiss的T*镀膜技
术如何好聊起吧。其实在镜头上镀膜的来增加镜头的透光性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实了,但是镀膜是非常有
学问的。最早的镀膜技术其实就是把熏衣草点燃,用其的烟雾在镜头上熏"上一层膜 。。。后来又出现了
可以在镜头上镀上几曾乃至几十层膜的 "超级镀膜" 技术。为什么要给镜头镀上那么多层膜呢?!仅仅是
为了增加镜头的透光性吗?!事实上可不是那么简单的,记得我在文章的开头曾经写过有关"重火石玻璃"
的一段东西。大家知道那"重火石玻璃"对色谱中蓝光部分有"截断",各家又各展"本门独门武功"来"改进"
它的光学性能;我在这里用的是"改进"这个词,可不是"改变";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光靠在玻
璃原料里加一些"味素"还是不行的,为了使镜头的色彩还原更"真实"各家在镜头里面尽展各门武功。比如
某镜头内某一片镜片"偏红",那么就在光路里用一片"偏蓝"的镜片来"中和"一下;如果这样还是不能满足
要求,就在镜片"镀膜"上下一点功夫,给镜头戴上"有色眼镜"。。。呵呵,其实这"镀膜"是的确有一些讲
究的。。。记得 Hass的Zeiss头被盐水沾了一下就 "脱了层皮"。。这事情俺还专门去找尼康的"PRO"问了
问,他笑笑说: "再高级的"民品"永远是"民品"。据说二战时德军用的Binocle和全部U系列潜艇的潜望镜
都是 Zeiss的东西,60年前人们就掌握了制造给镜头用的"防晒霜"的技术。但是时至今日好像军品和民品
更是天壤之别了,俺在尼康参观尼康给鬼子海军定做的 400/1.4观测侦察镜头的时候就对其的做工大加赞
赏,的确是为军用的东西;两个字形容"结实"。其高超的呈像质量也另人吃惊,但是更另我吃惊的是尼康
说这400/1.4早 在50多年以前Leica 就给德军造出来过,那时Leica的400/1.4距离环被固定在无穷远上专
门为侦察用;造价俺大概听了一下是400K USD 样子。。。呵呵如果大家要实在 是钱多得烧得荒,要买绝
对"酷"的镜头不妨也可以从 Zeiss或Nikon去订购,估计也就几百万USD就能解决了。。。呵呵,G2阿姨是
不是"也有那么一点点动心?!"

    呵呵。。。再说一点其它的东西,大家恐怕不知道在镜头上还可以镀"钻石"膜吧, 但是这膜并不是什
么真的 "钻石"而是一层与钻石晶体结构一样的炭的同位素薄膜,这是微光/热呈像议的一项关键技术,美
国人从尼康订这种特殊镜片。据说目前只有日本,德国鬼子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这种技术。

    今天在潭子里看见阿康试图挑起 "核大战",一群人扛着长枪短炮出去拍片子,美其名约 "器材大比
拼"。其实我说这样的意义并不是太大,怎么说呢?!人眼的个别性差异太大了,跟本找不到一个什么可
比性。。。大家说看 MTF曲线,其实真正的完整的MTF曲线绝对不是只有一张的。尼康的镜头要测量至近,
51 倍焦距,无穷远至少 3组 RGB特性 9 张 MTF曲线,只有这样才能 "比较全面的评价"一个镜头的性能。
镜头对不同频率的光(颜色)的传递特性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只有对白光源测试所得到的MTF曲线只能供大
家参考参考。其实事实上还有一种叫 PTF 的曲线,那是反映镜头的"相位再现"特性的曲线。大家知道光
是具有波粒二相性的,作为 "波"其三大基本特征就是:频率,振幅,相位;我们大家估计都曾经听说过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句话吧,人们的耳朵可以辨别声波的全部三大特征:频率,振幅,我就不多说
了,"耳听八方"就是说人们的耳朵依靠声波到达两耳的 "相位差"就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而人的眼睛对
光线的相位特性不是很敏感,但是光波作为信息 的载体,镜头好比一"空间传递函数滤波器"光所携带的
任何信息都要被其"过滤 "。 MTF曲线可以说是这个"滤波器"的"频率响应曲线",至于其的"相位特性"由
于人们眼睛的 "缺陷"在设计摄影镜头是往往不加注意。但是,大家知道其实镜头本身就是个很复杂的光
学方程式,光作为波的三大特征在镜头的方程中都要被体现出来.因为光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而镜头本身
又具有某种"计算特性";因而现代光学中有一门名为"计算光学 "的分支,就是利用光的速度来完成特定
的复杂方程的 计算。入射光线根据各种条件被调制好,射入镜头经过镜头这个"光学计算机"运算,对从
镜头射出的光线的特性进行测量就可以得到镜头所代表的方程的 "运算结果"。这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可以
说是 "极其负杂",又想多说一两句了,人类总是把最先进的东西放在最可怕的武器上,俺有幸曾经看见
了一次某洲际导弹上的所谓 "光学计算单元"---其实就是由几百片镜片组成的一球状体---一个集现代信
息论光学技术以及电子科技为一体的"镜头"(如果它还能被称作镜头的话),由于光线 从其间穿过几乎是
不需要时间的,所以它的"运算速度 "是当今任何电子计算机无法比拟的;它是导弹惯性制导的核心部件
之一它的精密程度直接关系到导弹命中的 精度,其设计之困难,加工之复杂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高科技
领域里真正的TOP3。

    说着说着怎么从镜头跑到导弹上来了...快煞车...接着聊镜头,呵呵,其实讲了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
西就是想说明一点,摄影镜头是一种不很精密的光学仪器,因为最终检查它的是人的眼睛这么个"糊涂蛋";
过份的强调镜头的什么什么特性是很不科学的,所以我很少用自己的眼睛主观评价一个摄影镜头;因为没
有可以说明问题的觉得数字化的结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提起数字化,在当今电子化,自动化的时代大潮
下,镜头也没能逃过这"一劫"。那么当今那些电子器件在镜头里干什么呢?!AF马达和控制部分俺就不再
多说了,就给大家讲讲尼康那AF镜头(非 AF-I&AF-S )里的"CPU"吧。尼康的宣传材料里面说尼康的AF镜头
里内藏了个CPU,我一直也是以为那是个什么高级的东西呢!!后来人家把一35-70头给俺拆开来看了以后
我差一点当场晕倒。。。。说是个什么CPU其实就是个Encoder和一个ROM,ROM我就不多说了,里面存放了
一些镜头的基本参数*_^。讲一下那Encoder,大家可能都知道尼康的3D测光,为了配合这3D测光尼康推出
了所谓D系列镜头(就是可以把距离信息传递给机身)。那么这个D(距离)镜头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大家恐
怕都见过 现在商品口袋上的条形码吧,用闪着红光的Scaner一扫商品信息就进了商店的电脑;尼康那D镜
头里面也有根条码,那条码随着镜头距离的变化连续变化 CPU通过扫描这条码就可以知道镜头当前的聚焦
距离了,其实从电路的角度上讲这CPU实际上就是这条码的Encoder(简单编码器)的干活,鬼子是比较会吹
牛的把他叫作CPU(其实里面倒是有个4Bit的CPU,早期是用富士通的,到后来就改用 NEC的);另外再说一
句就是ZOOM头里面还有另外一跟条码向CPU传递当前的焦距信息。呵呵,那神乎其神的什么D实际上说白了
实在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其实有时候高科技想起来也是挺可 笑的。。:-))

    高超的光学设计只是向一只成功的镜头迈出的第一步,设计的再好生产不出合格的镜也是白搭。镜片
的研磨我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将镜片安装到镜筒里去也不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大家老在说的尼康那个
什么CRC技术,其实这CRC在设计上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在镜头最终装配的时候要特别的细心。回头再说
说那28/1.4的所谓 Double CRC,实际上就该镜头的最后3组镜片在聚焦时相互"独立"运动使对近距离聚焦
时镜头仍能保持较高的呈像质量。其实如果把这 28/1.4拆开就会发现,其实这3组镜片是以倒数第二组为
基础做非等间隔运动的。机身通过小螺丝刀传过来的力通过一"行星减速器"带动倒数第二组运动,它的运
动又通过一在镜筒壁上的"空间曲线齿轮"带动镜筒壁旋转;镜筒壁的旋转再通过另外两个"空间曲线齿轮"
传递给两个精密丝杠来分别带动倒数第3和第一组镜片做"独立"运动。从而实现所谓 Double CRC,从动两
组的直线运动距离大约是主动组的90%左右,这只镜头内部机械结构复 杂装配困难,要求精度高。其实这
是尼康唯一的采用如此复杂机械结构的民用镜头,装配过程中的公差配合要求到2u以内。这样的公差要求
就使得装配过程十分复杂,在自动化的今天这样的镜头还是只能自己动手(自动)装,所以在日本有人称此
头为 "百变妖" 就是因为其为纯手工装配,天下没有完全一样的俩只头。其实尼康就是有一点爱钻牛角尖,
怎么说呢?!当初在搞F501的时候就是,从82年夏天开始尼康就开始为了把Honeywell的 TCL AF组件放进
相机里而做努力。当时的 Minolta和Omlypus也在付出几乎同样的努力做AF版的X600 OM30,但是最终都是
因为遇到太大的困难而半途而废;结果就是Minolta 为实现AF全面放弃老的卡口结构,继续努力推出了着
名的α7000,而 Omlypus就此放弃了专业AF SLR市场。只有尼康是又臭又硬,不知S。 虽然成功的保住了
老的F卡口也实现了AF,但是F501的推出实在是让人"爱你在心口 难开",费了半天劲做出那么个不论不类
的东西来。。哎。不过尼康最近好像也明白过来了一些了,把一些便宜的镜头拿出去让Tamron和 Cosina
OEM制造;从HOYA OEM 一些 Glass Mould的非球面镜片,降低成本。不过好像在最高级的光学制造技术方
面尼康还是在又臭又硬地向前爬呀爬。。。哼!!按照F5的主任设计师的话说:"我们就是要打倒佳能!"
在95年夏天第一台 F5在试验室里诞生的时候,当时的设 计小组抱着这"宝贝"合了张影。。我却发现他们
身后的墙上有个条幅"打倒EOS 1N"(绝对的中国话)。。。哈哈哈哈。。。强大的对手之间的竞争是激烈的
,不过有时也是非常有趣的。就象我曾经问过尼康的营业部长:"你们的 F3 什么时候停产呀?!" 呵呵,
他笑了笑说:"只要Pentax的LX一天不停产我们的F3就会一直生产下去。" 哈哈,用句中国老话说:"这就
叫不争馒头争口气。"哈哈哈哈,接着说这帮搞F5的 家伙再接再厉又搞了个F100出来。其实F100就是个在
电子部件方面超过 F5 在机械结构方面逊于 F5的个小弟弟,不过连尼康自己也说 F100是 Junior F5。呵
呵,F100跟EOS3一齐推出来,我说实话是不太看好她,但是经过了一年的考验。从尼康公司自己的统计来
看好像F100Vs EOS3大战中F100小得一分,经过了将近一年尼康在仙台生产F100的生产线扩大了3倍还在加
班加点满负荷生产。这在尼康非专业相机生产的历史上还是 "绝无仅有 "的,比尼康自己的乐观估计还要
提前了4个月收回了全部的开发成本。应该说从商业的角度上讲 F5和F100这小哥俩还是很成功的,估计尼
康在F6的身上也投入了全力为了实现"打倒EOS 1X"在努力再努力。。。。。呵呵,越说越离谱了,总是感
觉我象是在说评书了。。。呵呵,好了,胡说八道了那么一大堆的乱七八糟。。我也有点糊涂了,就先到
这里吧。。。呵呵。。。。。最后不能忘记再说一声打倒 G2!!!

    哈哈哈哈,LOGO兄弟的这部分,越来越象说评书的了,呵呵,"最后不能忘记再说一声打倒G2!!!"
也就他能说的出来。我也简单的说一说镜头。

    标头

    关于标头,毫无疑问,世界上最好的一只 35毫米的标头是 CARL ZEISS的标头。CONTAX产大概5只标
头。听过一种说法,说PLANA50/1.4是人类迄今为止可以做出来的最完美的一只商业镜头。就我自己的使
用来说,对于这只50/1.4来说,怎么样的美誉都是不过分的。

    ZEISS还有另外几款标头。45/2.8是 TESSAR结构的,重量只有 90克,因为极锐利,所以一直被成为
"鹰眼"。是野外摄影最好的镜头;50/1.7并不能见简单的说是 1.4 的廉价版。因为最大光圈做的比较小,
实际上在收小光圈到一定程度后成像反而要比1.4那只要好。50/1.2的产量比较小,就跳过不说了。还有
一只是配合G系列的旁轴的标头,45/2。理论上,这好象应该是世界上光学质量最好的一只35毫米镜头。

    前两天论坛里有兄弟问我为什么不用标头,其实我自己也用标头。但的确很少,除了前一段时间在咱
们调色板里帖的那组西藏的片子。主要还是考虑实用的原因。毕竟最好的镜头未必能给你带来最好的图片!

    关于广角镜头CANON的35/1.4L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只镜头。我相信这也是我选择CANON而不是NIKON的原
因之一。我喜欢35毫米镜头的原因在《七种武器,之一》里面已经说过了。但是,不知为什么,NIKON死
活不肯出35/1.4。

    我觉得这反映了一个厂家是为了什么生产的问题。CANON做法的是围着摄影者转满,而NIKON要的是摄
影者为着它转。

    可能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知道,在历史上35MM的镜头曾经被认为是非常广的广角。而现在,28头已经
成为很标准的广角头了。之所以28头可以成为标准的广角头,很大的一个原因也在于取景技巧的进步。使
得摄影者更容易的驾御广角镜头。

    28 MM 是很常用的镜头,拍照片初期一直拿它当标准广角来用。拍到现在,想法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了。
现在,这支头实际上已经是我的标头。我希望在我手里,通过摄影技巧的提高,这只28头可以既象一支标
准广角,又可以象一支50MM的标头。

    我用过的比较好的28头原来是LEICA和ZEISS的旁轴机的镜头。对于单反的28头,我一直不太满意。很
奇怪的事情,28 头是使用率非常高的镜头,但是,就我的使用,好的 28头却非常的少。ZEISS 单反的28/
2,8也是我原来很推崇的一只镜头,ZEISS的成像是令我放心的。

    现在要说的是我最近用过的NIKON唯一的一支令我心仪的镜头:28/1.4。

    我在年纪比较小的时候是一直在使用 NIKON的,最先让我上当的就是那支很多人在用的28/2.8AF头。
我几乎无法表达我对它的成像的失望,那时候我用了很多办法来试图提高那支头的成像。到后来,我几乎
快要怀疑我的持机技术了。所以,我后来经常毫不犹豫的表达我对 NIKON的AF28/2,8(包括D)的愤怒之
情。实话讲,我一直对NIKON的28头非常不满意。从8片的28/2.8,用到9片的28/2.0,这种局面到我后来买
了NIKON那只老式的 28/3,5后才得以改观。虽然反差大了一点,但是整体的成像还可以。但是,3.5的光
圈怎么说也是太小了。28/2的那支也算凑合,勉强可以过关。(从此,我相信,的确,小日本不是把最好
的东西卖到中国来。)

    真正令我感到震惊的还是NIKON新出的那支28/1,4。

    好象有这么一种说法:28头是一种比较技术成熟的镜头,各镜头厂的产品质量已经非常接近,都已经
很好了。而实际上,不知道是不是我太苛刻,我好象还没有用过满意的28的单反头。也可能我不应该用单
反的28头去和ZEISS和L EICA的旁轴机比,但是,的确我原来无法接受几乎我用过的所有28MM的单反镜头。

    而现在,我不得不承认,单反相机的28MM镜头也可以做的比较出色。关于这支镜头的详细的结构技术
资料LOGO_YU已经说了很多,就不多说了。

    刚刚接过这支头时,首先感觉是取景器里非常亮。远远超过我现在用的单反机以及它的 17-35/2.8。
毕竟是大光圈,又是广角。真的很厉害,几乎让我怀疑这不是单反了。

    28MM既然做到1.4的光圈,那么1.4时的光学表现无疑就是它最应该被关心的。如果这样的镜头还津津
乐道于收小几级光圈像制质可以提高多少,那它就可以S了。从这个角度来讲,通过几卷的试片,NIKON这
支镜头无疑是成功的。最大光圈 1.4时的分辩率,锐度,反差都可以过关。当然,我的过关的标准肯定要
比大多数大家见的杂志报纸的要求苛刻的多,因为没什么商业目的。)

    我也是第一次使用1.4光圈的28广角。得承认,1,4的光圈的确是太令人心动了。

    实际上,我是很吃惊这支镜头的质量的。毕竟不用NIKON有两年了。我想我们可以从某一个角度来理
解这支镜头的优益品质,毕竟这是一支价格昂贵的镜头,NIKON完全可以不怎么计成本的用最好的质材和
技术把它做成他们最顶级的光学质量。

    说到这里,得多讲一句,象 28/1.4这样的镜头,咱们论坛里的弟兄们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看它不
上眼,但是,对于商业摄影师和有比较明确摄影题材的摄影师来讲昂贵的专业镜头的存在是有着巨大的实
际意义的。同时,器材的进步也在不断的帮助现代的摄影师们展现前所未有的光影以及美学效果。如果我
们坚持抱着跟它们过不去的态度,不能说狭隘,至少也是不够宽容吧。

    最后,关于这支镜头再感谢一下LOGO同志,虽然,哈哈,他老有时候也比较烦!!

    说到NIKON的28/1.4,不可避免的就要比一比它的竞争对手,CANON的24/1.4。

    CANON的这支头是目前做到1,4口径的最广角的镜头了。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其实镜头做到1,4是有
相当的难度的。甚至包括35/1,4这样看来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的镜头(我发现自己原来的LEICA的35/1.4头
都有暗角,本来以为是个别的问题,S 的心都有,后来听说别人的也是这样,心理才算平衡)。可见,24
头做到1,4是很难的。

    我自己是有很长的时间没有用单反的超广角了,毕竟,旁轴的广角和超广角的成像要比单反的好很多、
很多。(具体的原因大家可以参看我的七种武器之一,讲旁轴机的那篇)但是,我发现最近我用的 NIKON
28/1,4和CANON 24/1,4都有相当的提高。当然,很大一个因素也是大光圈的独特效果。

    24/1,4的成像我觉得没什么可说的。应该说和我期望的没有什么差距。非常好。虽然在我的实拍中
没有发现,但是,据说,(呵呵,这样据说的传言在摄影圈里总是很多!)24/1,4在全开光圈的时候四个
角成像有一点松,没有中间那么好。我后来反思了一下为什么我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原来,我自己从来没
机会在24头光圈开足的时候把被摄体放在四个角上,即便有,也是在焦点之外。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由于摄影技巧和对视觉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在很多的摄影领域,广角镜头的
应用比例在大幅度的提高。这样,就必须要求广角的设计也要不断的发展。

    很多时候,我们在需要广角的透视效果的时候也需要更多的镜头的景深感,以强化图片的视觉效果。
这一点在商业摄影上尤为重要,毕竟商业在玩创意的同时,拼的就是器材。所以,24/1,4出来也是必然
的事情。

    对于我来说,我的客户是不接受100度以上的胶片的(当然,偶尔的柯达康200是例外),很多时候在
比较暗的情况下,又是不允许用或不应该用闪光灯的。那么我应该怎么办呢?大家知道我用旁轴机,可以
用比单反机慢一点的手持速度,但是又不是所有的题材都适合用慢门暴光。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增加一级
甚至两级光圈对于我,是非常有必要的。考虑到镜头支出的增加和拍出的图片的回报,我想还是会有不少
职业摄影师会对28/1。4或CANON的24/1。4这样的镜头有兴趣的。

    大口径镜头的问题

    在这里,我想谈谈关于大口径镜头的问题。

    很多照片拍了一段时间的兄弟都存在这个问题。大口径镜头无疑是昂贵的,但是厂家还在不断的推出
更大口径的镜头,为什么呢?

    很多人肯定知道大口径镜头的特点是可以提供在更暗的环境下的摄影,而作为专业摄影,摄影师看中
的更多的恐怕还是大口径镜头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这一点在人像头上更明显。

    关于人像头各家镜头厂商对于人像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

    一般来讲,从75毫米到135毫米的镜头比较容易被成为人像镜头。

    常见的人像头一般集中在85,105和135。这里面我最喜欢 85头,一方面光圈可以做的更大;另外,用
135头拍人像,如果是全身的,距离需要太远了。如果在室内,容易耍不开。

    85头各家几乎都有产。就谈谈大口径的几只吧。就我用过的,我觉得最差的是NIKON的85/1,4。我实
在不知道为什么在前几年,居然还有人管它叫什么"人像王"?那头反差大的实在没法用。和NIKON的名声
实在不相称。我经常安慰用它的兄弟们:不是NIKON的技术不行,那只头实在是设计的太早了。

    为什么太高反差不好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反差低一点的镜头,如果需要反差高的图片可以用高反差
的胶片来找补,而高反差的镜头,很多细节在通过镜头的时候就已经损失了,你没有任何办法来找回它。

    在前十几年,生活水平还不太高的时候。我们周围用相机的高手多是报社的记者,而且那时候的胶片
也够差的,记者们用来发稿的图片当然是反差大一点,显得立体感强一点好。这种观点慢慢的流传到现在,
难免会还有些残余。但是现在,我自己选的镜头,为我自己拍的东西,要那么大的反差,有什么好的呢?

    PENTAX的85/1.4那支就好很多,不过,比较贵。

    成像最好的没有任何疑问就是ZEISS的那支85/1,4。毕竟ZEISS就是 ZEISS。象85/1,4这样的镜头,
焦点成像就不用说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焦外成像。在这方面,很显然ZEISS的焦外要自然柔和的多。
我原来用NIKON拍的片子,有些焦外的人头变的跟黄瓜似的,唉,没办法。更令人吃惊的是,ZEISS的这支
镜头非常的便宜,甚至便宜过NIKON的那支85/1,4。前几年,ZEISS还出过一款限量的85/1,2。可以想象,
价格极其昂贵,没办法,德国造的。我还没机会试这支头,无法想象它的成像的优异之处,不过说实话,
这种镜头也不是给我们这种摄影师用的,幸好,还有其他的选择,这就是CANON的85/1,2L。

    在咱们论坛里,CANON 和 NIKON不时就会打的如火如荼一下。说起别的来,可能两家还各有胜负,可
是,说到85头来,呵呵,NIKON实在不是CANON的对手。

    对我来讲,有三只人像头是我最喜欢的,一支是LEICA的那只老的75/1.5,一支是ZEISS的那只85/1.4,
另一支就是CANON的85/1,2。

    既然是1,2的光圈,肯定,1,2时的表现就是最重要的。(可以想象,不会有疯子花那么大的价钱去
买一支1, 2的镜头,然后收到5,6去用它)。对于这种镜头,谈论它的最佳光圈什么的是没意义的。

    从取景器里看85/1,2是一种很独特的感受。虽然更长的镜头可以达到类似的浅景深,但是,它们又
没有人像头那么好的透视效果。85/1.2的实拍效果无疑也极出色。即便全开光圈,成像也无可挑剔。虽
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这支镜头,但是我还是想推荐大家,只要有可能一定要考虑它。这是极少见
的可以和德国头媲美的日本镜头。

    另外,在这里要说一句,在使用象 85/1.2这样的镜头时,在开足光圈的情况下,一定要使用手动对
焦。因为景深实在太浅了。浅到什么程度呢,大概是如果对准你的瞳孔对焦,那么你的鼻尖就有可能是
虚的。说到拍人像的对焦,要补充一下,我经常看到对焦有问题的人像作品,你的对焦点应该是眼睛内
的细节,如果使用的是裂像或微棱镜,对焦的基础至少是眼白和黑眼球的交界处,这样拍的照片才有可
能在大光圈下还足够清晰。

    关于长焦头

    我很少使用长焦头。唯一的例外是300/4的一支。很早就在用,一直到现在。之所以不怎么用长焦头
的原因是基于我的摄影理念,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我不太喜欢构图简单化。好象在初学摄影的时候,经
常听人说要尽量剔除掉照片中没用的东西,不要让其他东西干扰主体等等。这一点后来常常被误解为,要
砍掉其他东西,只剩主体。其实不是,很多时候,主体所处的环境很能帮助我们了解主体,而且会提供更
多的视觉趣味点和内容的延伸。关键是,你在取景时如何处理主体旁边的其他内容,如何进一步提高技巧
来组成这张图片。所以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很少使用长镜头。很显然,广一点的镜头更适合我的拍摄。

    当然,这也一点不妨碍我对长焦头的浓厚的兴趣。我自己常常的也乐于沉浸在长焦头美妙的视觉效果
中。

    说到长头,我觉得有必要提到CANON的一支非常好的镜头,就是网中人兄极力推崇的200/1,8。我
准备在这篇帖子的下半部分再讲它,这里先跳过去了。

    变焦头先声明一点,我自己原来是不用变焦头的。一方面是我经常用的是旁轴机,没有什么变焦头;
另外也是对变焦头成像的考虑。毕竟不是做新闻摄影的,我需要的是图片内容和影像质量最完美的结合。
一张图片,我觉得,除非是绝无仅有的内容,否则,我一定要尽可能的提高它的影像质量。

    当然,变焦头也有它的好处。无疑,它一支可以顶好几支定焦头来用,减少了换头的时间,也就意味
着可以抓住更多精彩的瞬间。让你可以少些遗憾。

    从理论上,变焦头的成像是很难和定焦头相比。很多时候,变焦头就是在折中。但是,我们也不能无
视镜头厂家对于发展变焦头成像质量所做出的卓越的努力和成效。我个人比较欣赏 CONTAX和 CANON(L级
专业)的变焦头,我承认,即便是以比较高的要求来衡量,它们也已经非常接近专业定焦头的成像质量了。

    说到这里,要说什么是要求。如果你的片子只是在杂志上印一个不大的页面,你对镜头的要求就不
会太高,而如果有一天你要来做幻灯演示或高水平的图片展览,你就一定要严格要求你的图片质量。

    好象前几年,有一届什么摄影大赛的大奖的片子是奖给一张用28-200这样的变焦头拍的片子。我承认
当我看到那张片子的时候,我是很震惊的。我实在不明白,成像那么差的片子为什么可以得到全国的大
奖(当然,我在这里没有否定拍摄者的意思,毕竟,那张照片其它各方面都很出色。而且,我敢肯定,随
着她本人摄影水平的提高,她也会摒弃那种镜头的)。

    我的建议和大家经常能听到的关于定焦头的建议是一样的,就是,不要买变焦比太大的镜头。除非,
你拍摄的是成像质量不会影响影像力量的图片。

    另外,要非常小心的使用超广角的变焦头,它们通常要比超广角的定焦头更容易产生变形和眩光。
说实话,我个人是很不想用超广角的变焦的。除了上面的两个原因之外,我觉得在用超广角的时候往往镜
头里面已经包括了非常多的内容,再变焦就只会添乱了。另外,用超广角头时,调整镜头和被摄体之间的
很少的距离就可以很大的改变视觉效果,一般也够了。特别是CANON出了24/1,4之后,我想就没必要再在
超广角变焦头上考虑太多了。

    购买指南

    呵呵,好象我很难不写指南这部分。虽然我很想偷懒。由于购机者的基础不同,拍摄的方向也不同,
所以,提出一个能通用一切的购机方案很显然是不适合的。

    先针对初学者吧。我们先做一个假设,这个初学者是一位非常认真的摄影者,并打算在未来不断的提
高自己的摄影水准。首先,虽然通过简单测光、完全的手动控制暴光和手动对焦可以更好的学习到摄影的
基础知识,但是考虑到以后拍摄的方便和延续摄影的兴趣,还是推荐你使用带一些自动功能和多种测光方
式的相机。

    具体的机型,在咱们的论坛上,很多兄弟有非常精彩的帖子,在这里我就不罗嗦了。大家看论坛和网
刊。对于已经有比较长的摄影基础的兄弟,我觉得我的建议可能有一点用。

    首先是相机品牌的选择。

    是不是相机的品牌比较难选择呢?其实不是。

    PENTAX是非常好的相机,虽然有人抱怨PENTAX最近几年的发展重点完全不在35毫米相机上,但是,它
还是推出了MZ-5、MZ-3这样出色的相机,和43/1,9这样近乎完美的135镜头。可惜,在中国市场上,PEN
TAX其他器材要不是很难买到,要不就是价格太贵。而且,PENTAX的顶级机的技术比较一般(或者说它也
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顶级机,虽然它的其他相机性价比很高),也影响了它的使用,毕竟,大家最
后都会升级到某个品牌的专业顶级机上面去。

    MINOLTA我很不熟。知道它有几支L头成像很好,但是它的价格和维修以及全系列问题在中国现在不那
么好解决。所以,他们都不会对另外两个著名的日本厂商NIKON和CANON的威胁。

    关于CANON和NIKON的选择咱们论坛上总是隔一段时间就会就CANON和NIKON掐上一架。我也不敢说我对
这两个品牌的认识就一定正确,但是,我自己觉得,和其它兄弟比,我有两个优势,可以比较接近客观的
评价这两种相机。首先,我在同时使用这两个品牌的器材,而且时间都很长了;同时,我的主力相机又不
是这两个品牌的机器。

    我好象是从来不参与C和N之间的争论的,本来很多是争不明白的。对于一部专业相机来讲,它是有它
特定的用途的,他们之间常常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比如说,CONTAX S2和RTS很难说谁更好,因为,他们的
用途是不一样的。其道理就象很难说跑车和吉普谁更好一样。不过,CANON和NIKON的使用方向都太相同了,
不打架,唉,也难。

    说到这两个牌子的相机,我想先说说一些机身、镜头外面的东西。

    我也是比较晚开始用CANON机器的。我最早一直是NIKON的用户,很多年了,原来受一些莫名其妙的流
毒,也认为CANON的镜头比较软,自动功能很垃圾之类。甚至,接触CANON很长一段时间,我对它还是有抗
拒心理的。在我心里,NIKON 是专业的唯一代表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后来由于工作的缘故,我接
触了很多国外的顶级摄影师,从他们手上明显可以看出,在单反机领域,专业的 CANON 是在取代专业的
NIKON。因为是靠照片吃饭的人,他们的选择无疑也是最有参考价值的。看到他们手里的片子,我才开始
反思自己是不是过于保守和偏执了,才发现,我们对于NIKON实在是太迷信了。这也成为促使我的单反机
从NIKON改成CANON的主要原因。几乎在我一开始学摄影,别人告诉我的CANON几乎永远都是,镜头反差小,
锐度和NIKON不在一个档次上之类。唉,在中国学摄影,真的是太难了。

    而对于CANON的很多正确的认识还是来自于真正使用过它之后,我明白了一个我们一直在说的很简单
的道理,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要承认,这些年来,CANON一直走在35毫米相机产品的前沿(我指的是成品,不是指实验室里的概念。
毕竟,如果不计成本,很多厂家都能开发出惊人的家伙)。很多很实际的优势,让我对CANON有信心,而
对NIKON很失望。比如,EOS-1N的同时,NIKON的90X明显要差很多;比如超声波马达;比如多点AF;又比
如一些很实用的镜头,CANON的17-35出来非常久之后,NIKON才有生产,同样的例子还有28-105,28-70/
2.8.. ....这些。感觉NIKON在技术上总是疲于应付,总落在CANON的后面。CANON有防手震头很多时间了,
现在听说NIKON也在开发类似的产品。对于业余摄影更是这样,NIKON 在欧美早已丢了大半江山,而且有
越丢越多的趋势。

    看来,守旧吃老本就是不行,为了这个,当年的LEICA败在NIKON手下,现在NIKON自己呢?是不是又
在走自己竞争对手当年的老路呢?

    直接说说机器,先从机身说起吧。

    比较CANON和NIKON的高级业余机机,50E和F70。我觉得这里面没有什么可比的。F70在我看来属于设
计上绝对有缺陷的相机,操作上太不方便了。眼睛要经常离开取景器才能调校各种数值和功能。我说过,
如果有人要白送我NIKON F70,我一定会说:NO。

    再比较准专业机,F100和EOS-3。很抱歉,我没有用过F100。EOS-3给我的感觉是技术含量很高,可靠
性也不错。作为专业摄影师的备用机和高级摄影爱好者经常的选择,这两款相机在总体上都同样出色。所
以,在这个档次上NIKON和CANON还是没有分出高下,我们再来看看顶级机和镜头。

    EOS-1N和F5考虑到F5要比1N晚很久才推出来,一般的来讲拿他们来比较可能有一点不太公平。可是通
过使用我们会发现,这对于1N来讲,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

    对于这两部相机,可能有各种看法。我只想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在我当初决定写七种武器的时候,我选择的单反相机就是EOS-1N。我当时的想法是,我要写一部在技
术上能代表35毫米单反相机目前水准的相机。

    CANON公司的EOS系列产品的成功应该说是最典型的高技术产品的成功。在EOS产品的初期,甚至在EOS
-1出现的时候,CANON 的产品还不足以对当时的霸主 NIKON 够成很大的威胁。但是,1N 的出现标志着
CANON 的高技术策略赢得了胜利。起初人们对EOS系列注意的重点还只是在优异的自动对焦速度和对眼控
对焦的惊讶之中,而1N的推出标志着CANON在35毫米制造技术上的全面领先。在1N推出之后的很长的一段
时间,几乎没有什么35毫米的专业相机可以和它竞争,这在技术飞速发展的 20世纪末,几乎可以说是一
个奇迹。毕竟,1N已经是一部没有什么缺点的相机了,或者说,在35毫米相机里,也算是"完美"了吧。而
F5晚了这么多年推出来,我用了,似乎也还不能得此盛誉。

    我不想过多的在细节的问题上纠缠,大家想比和我一样,对于长篇累牍的比较1N和F5的文章已经厌倦
了。那么,我就只说我的结论吧,虽然我自己已经很久不用35毫米的单反机了,但是如果现在有一项工作
让我必须从新选择35毫米的相机,我的选择会是EOS-1N。

    原因有以下几点:1,首先,CANON的售后服务要好的多。毕竟,相机是件比较容易损坏的东西。NIKON
在中国针对非专业摄影师的售后服务真的令我没什么可夸的;而CANON要好很多;2, 从镜头的配置而言,
CANON 是绝对领先的,这我们后面会说;3, 从这十年的情况来看,我对于CANON的技术革新非常有信心,
而NIKON则越来越令我失望;4,现在CANON的价格要比NIKON有优势,从机身到镜头。

    很显然,可能不是每个兄弟都有我这样的机会去一一实验CANON的器材。那就容我说说我对CANON产品
的建议吧。

    首先,我觉得,1N是非常值得信赖的机身,如果在我手里它能经受住考验,对于大家来讲,完全是没
有问题的。如果要买EOS的机身,而且你的要求又比较高,那么,一定要买1N。

    对于镜头,还是忍不住要和NIKON来比。我说过,如果现在再让我选3只单反相机镜头(我一般觉得3
只镜头是很多摄影师使用镜头的下限),我会选择21,85和300这3只,如果再加一支,会是35头。

    那就从这3只头说吧,NIKON的广角头我最推崇的无疑就是上面提到的28/1。4,成像极为出色。它的
对手是同样出色的EF24/1。4。实事求是的讲,这两只镜头很难分伯仲。但是,我自己还是会选择EF24/
1,4。原因很简单,24广角头的视觉冲击力要比28的强很多,而且,以我现在的取景技巧,不过分夸张超
广角的透视变形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也就是说,24头使用的一些弱点是可以靠我自身的力量能解决的,
所以。。。。

    CANON EF85/1.2的对手如果是NIKON的85/1.4,那么我会觉得这对于NIKON来讲不太公平。因为NIKON的
85/1,4的确是一支老头,成像没有CANON的好是很正常的。但是,NIKON还有自己的看家法宝,就是135/2
的DC头。呵呵,不过CANON自己的135/2也极出色,不输NIKON那支。我希望NIKON能看到自己在人像头方面
的差距,再出些好头。

    至于300/4这支(我不会去想用300/2,8,太不方便了),倒是比较容易解决。NIKON的300/4 原来一
直是我非常满意的镜头,现在,我也会给CANON的300/4镜头在成像上打同样的高分。可惜,对于NIKON来
讲,非常不幸的是,CANON的这只是带防手震的。而对于一支长头来说,手震是干扰成像素质最致命的因
素之一。

    其实,每个摄影者都会感受到,如果他的选择是CANON,在镜头上很明显是有更广阔的挑选余地。更
不要说超声波头的对焦速度、防手震头的方便以及EF系列还有那么多的TS-E的透视调整头。

    关于镜头:前年哈苏厂公布了对世界上几百支镜头的MTF的测试,最后总结出世界上大约不到20支的
顶级镜头,其中CANON占了3支,NIKON一支没有。我是很相信MTF和哈苏实验室的可靠性和权威性的。所以
这个结果绝对值得借鉴。

    我不知道,我对于NIKON的失望是不是有点夸大。但是作为一个老辈的专业35毫米的老大,NIKON现在
真的很可惜。作为一个使用NIKON多年的摄影者来讲,我有时候也挺替NIKON惋惜的。但是NIKON这几年的
确在镜头上的进步很小,当CANON生产了85/1.2时它没有动静,CANON开发了200/1.8,它还没有动静。真
的很可惜,当年NIKON发售300/2。0镜头时,无疑,每一个人都认为NIKON就是专业的代名词啊。

    (上篇到此,待续)

下一篇《EOS50有曝光不足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