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青蛙摄影|摄影论坛|摄影聊天|-> 更新时间: 10/18/2002  加入收藏夹

 

战争中的徕卡

徕卡相机一向以其性能可靠、精致小巧和坚固耐用而著称于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数次战争中,徕卡相机常常与战地摄影记者和军人相伴,在战火的洗礼中,演绎出许多神奇的故事。

在各种品牌的相机中,专为军事目的而生产的机型极少见。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5年),徕卡推出的军用相机型号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当时的徕卡相机包括:I B型(康班快门)。II型(黑白机身)、标准型。250型及ⅢB b 白机身)、ⅢC以黑白或灰色机身)Ⅲd(黑白机身)等型号,且这类相机大多没有军用器材的专门标记。其实,那时徕卡相机的最大用户,是技术装备先进的德国空军。当时,多数官方须定的徕卡相机,都是由徕卡公司送到位于柏林的中央政府采购办公室,然后由使用的部门在相机上刻上或打上专用标记。但德国空军所使用的徕卡Ⅲ C 和少量Ⅲb型相机编号前的“EL”或“L”标记,是在出厂前就打上的。

战时德国军队在相机上刻印标记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是刻在机顶或机背的上边框上,也有的是印在机背上。比如:“EL No.38078(只是一个保存的编号),“Luftwaffen-Eigentum”(“空军财产”的意思)等。有趣的是,还有很少的Ⅲ b型相机机顶是灰色的。而其他部队用的相机上,一般都是在机顶“Wetzlar”(威兹勒)下面刻有“Heer”(军队)。“W.H.”(Wermacht Heer的缩写),或“M”(用于海军)等。至于相机的颜色数为黑白色,也有少数机型将机背涂成灰色。到了二战后期,因制造机顶和机底的原材料供应困难,便全部改成了灰色。

为了适应在寒冷地区拍摄的需要,徕卡推出了一种防冻相机,并在机顶紧跟编号刻有“K”(Kugellager的缩写)标记,且编号在No.388926之后。它的设计是装有滚珠轴承滑动的快门,而这种滚珠轴承装置在低温下,可以使快门比正常情况下更加灵活有效。而另一种红帘幕的徕卡相机,则是为1937年远东的一小批待卡Ⅲ型订货而生产的。这种一边为红帘幕(另一边还是黑色)的设计,主要目的是防止热带地区强烈的阳光照射。当然,由于战时困难,徕卡公司找不到合适的原材料,也是原因之一。

虽然,徕卡相机是德国制造的,但在战争中不仅德军使用,意大利、英国、美国、法国等其他国家的军队中,也有很多人是使用徕卡相机的;比如意大利空军就曾用过刻有“R.Aeronautica”(皇家空军)的Ⅲ b型徕卡相机。战后,还订购过几台机顶编号上方刻有“Aeronautica Militare”红字的徕卡ⅢC型相机。如今,这些军方处理后的相机都在私人收藏家手里。英国部队也用过由皇家海军刻上“Patt.8665”(型号)的徕卡相机,由于是战时,它还被刻上“海军制造”的字样。

即使到战后,许多国家的军队对徕卡相机仍兴趣不减。美国军方先后购买了徕卡Ⅲf、M2军用代号为KS-15)和加拿大制造的特殊版本的M4(军用代号为KE-7A)型。瑞典军队也小批量订制了黑色的Ⅲg(机背和镜头上刻有三个瑞典皇冠图案)型徕卡相机。

为什么众多的军方人士会如此钟情于徕卡相机呢?美国空军负责相机使用和维修的技术服务部对徕卡相机的一句说明,也许就是最好的回答。他们在相机的使用说明中提到:为了防止军用相机落入敌人手中,彻底毁坏该相机必须使用锤子、斧子,必要时可以用炸药!

具有如此的品质,就不难理解它在战地摄影中的重要地位了。世界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1932年刚开始摄影生涯时,在给母亲的一封信中描述了拍摄一次名人演讲,徕卡相机带给他的喜悦。他写道:“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记者都不能进入会场,因为他们手中拿着大盒子般的相机。而我的小徕卡相机装在口袋里,没有人注意到我是个摄影记者,因此,我有机会混在人群中,不仅看到,而且拍到了那位不愿让人拍照的名人。”卡帕,作为一位使用徕卡相机的传奇人物,非常注意利用徕卡相机的优势尽量靠近被摄者,甚至不顾个人安危,去捕捉那些富于强烈感染力的瞬间。那幅摄于西班牙内战中的名作《共和战士之死》,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在一次次人类战争中拍下了许多悲剧性的照片,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他也因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当他在战场上踩响了地雷,同伴们赶到他身边时,发现他临终前左手还紧握着那台精巧的徕卡相机。

在战争中,徕卡相机不仅是摄影记者的眼睛和武器,也是军人喜爱的宠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北非战场上被称为“沙漠之狐”的德军元帅隆美尔,就是一个地道的徕卡相机“发烧友”。集邮和摄影是他平生的两大爱好。早在1929年任教于步兵学校期间,隆美尔就在所著的《步兵战术》一书中收录了不少自己在一战中拍摄的照片。二战爆发后,隆美尔带着徕卡Ⅲ型相机奔赴前线。1941年,隆美尔以非洲派遣军司令官的身份出征北非时,徕茨公司还又赠给他一台新型徕卡Ⅲ C型相机(配苏米塔50毫米、f/2镜头)。它与以往德军宣传队使用的军用相机(有“PK”标记)不同,有民用性质的编号(No.39500)。由于战争的原因,这种相机在1940年以后是限量生产的。隆美尔在战场上拍摄的照片经常原封不动地刊登在战时报道杂志上,当然,这些多是当时德国政治宣传的需要。事实上,据说他的照片几乎都是在行驶的车辆中拍摄的,许多照片的焦点不实。而且,隆美尔只是在取得胜利时,才会配合宣传,甚至对照片的构图也很有讲究一但当德军败退时,他则禁止一切拍照,他曾亲口对他儿子说:“决不拍退却的照片!”。

在美国军队中,使用徕卡相机的人也很多。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越南战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头戴钢盔、身穿摄影背心、脖子上挂着徕卡相机的美联社记者。他们在战火中穿行,为后人留下许多历史的影像。对于他们来说,相机是武器、工具、眼睛和心灵,甚至是生命。有人因在战场上拍照而失去生命,也有人因子弹穿透镜头,卡在相机里而保住了性命。相机是人类制造的工具,但有时它也会体现出人类的精神和意志。 在人类的战争史上,能够经历战火洗礼,拍出无数令人难忘的影像,赢得各方面人士赞誉的相机,大概非徕卡莫属。

文:越人 摘自《摄影世界》

 
 
 

当前日期: <-|联系我们|青蛙摄影|摄影论坛|摄影聊天|->       

 
上海市通信管理局
沪ICP备010502
Copyright 2000-2001 © chyangw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