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发的光学玻璃到底对镜头与影像素质有什麽影响?这可分很多面来逐一讨论。首先是镜片的每一个曲面都能得到更好的折射能力,也就是说它可以尽量减少镜片的弯曲弧度,而且维持住相同的折射能力,同时可减低画面的边缘像差使画质得到提升,这点对大光圈的镜头尤其明显,而且有助于体积与重量的缩减。
第二个重大的作用则是镀膜(Coating)。光源在镜筒内的反射作用降低了影像清晰度,而高折射率玻璃所受的影响又高于低折射率玻璃,但单层镀膜的技术运用在低折射率玻璃时又很容易产生不自然的色调,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是多层镀膜技术了,但这对那些表面弧度特别弯曲的镜面又产生了一个问题;镀膜容易剥落,所以必须再加上黏著层,这使整个镀膜厚度变得很厚,影响解析度。整体来说,人们会惊讶于多层镀膜的优点,它将每一片镜片的反射作用降到最低,只有在极少的状况下才会偶尔遇到不良的反射作用。
第三点则是镜片数的减少以及使用能将光谱完全析出的特殊光学玻璃,如此才能对色彩矫正,这种光学玻璃必须对碰撞与温差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莹石这方面便扮演了非常重视的角色,复合式镜片的组合方式也能微略达到类似莹石镜片单片的效果,怛复合式镜片容易造成光轴的偏移。另外,当温度升高时,复合式镜片较薄的那一片是比较容易分离,所以相对来说复合式镜片是比较脆弱的。
所有使用者都必须为这些特殊镜片带来的优点付出金钱,不论是在原料方面或者是加工成本方面,整体来说成本都往上扬,而它们的重量也会比一般的光学玻璃来的重。这些特殊镜片的优点是可以有效而平均的减少紫外线波长(UV)对画面不良的干扰,产生较佳的色彩还原,因此另外加一片UV镜对徕卡镜头来说便是多馀的,对于剩余的紫外线在早期的徕卡的镜头中是在复合镜片中的复合层中加上阻绝紫外线的材料,现今则是用镀膜效果来清除。
现代光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在那些微不足道的残留像差中取得平衡。有一大串方法可以检查镜头的影像素质,不论是用实际的拍摄方法、拍摄实景或测试图,或用0TF、MTF测试法,人们可在画面中观察每一个结像点,而不同的拍摄距离也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当镜头改变光圈或是光源的色彩改变也都会影响影像素质,如果镜头设计的好,那麽不论在何种状况下,它都应有水准一致的表现,这也是徕卡镜头一贯的要求基准。残余的不良效果并无法完全消除棹,它们彼此之间必须保持平衡。如果要求一支镜头必须要涵盖许多不同用途,那麽便大大增加了设计的难度,比如是近摄镜头,它们必须在阳光普照的气候下对远处风景的细部做非常精细的描写,又必须在很短的拍摄距离时达到相同的效果,也必须在人造光源如剧场中的效果与日光下一般,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必须有很好锐利度与解相度。如上所述,要在设计过程中彼此平衡各种变因,除了满足这支镜头在设计之初所订立的性能外,也要兼顾到对不同题材的表现能力。
如前所述,每一个镜头的设计结果都是在结构方式与每一个镜片间取得一个妥协,为了达到更好的光学表现,因此有必要研发新的光学结构方式以求得更进一步的进展,而这是电脑所无法完成的任务,电脑只能计算出一个数值後再经由光学工程师来确认其是否与之前所订的要求标准相符合,或者可以说是在一连串有可能的数据资料中找到最佳的组合。至今仍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将我们所要的镜头特性叙述给电脑,然后依此要求制做出完全符合理想的产品。
除了功能目的外,要评价一支镜头的效果纯就光学表现的观点来说仍有许多必须注意的,如果一支镜头的零件组装不良,那么这也是很明显的缺失,不论镜头处于何种状态,是手持或用三脚架,垂直或是水平都必须有一定的品质,而这牵涉到机械结构问题,也会牵涉到光学设计,特别是对单眼相机的镜头而言,更是如此,光圈自动收缩功能会牵动一连串的相关问题以及它与机身接台的问题。光圈自动收缩功能必须在大约1/20秒内由最大光圈缩小至最小光圈,这个动作必须要在快门开始曝光前完成,否则会造成曝光的失误,整个传动过程要尽可能的轻才能减轻相机的晃动,使镜头的光学品质得以充分表现。
另一个问题来自于每一个徕卡相机使用者的期望。希望镜头变的更轻更小,在携带时才不会感到那么沉重,例如使用铝合金就可以使重量明显减轻,但仅仅在对焦筒的螺纹上适合用铝合金,徕卡的镜头都是由铝合金与铜锌合金组合而成的,虽然它们比较重但可以得到比较稳定的效果。虽然经过强化的玻璃纤维材料可以使镜头的重量减轻,但它无法承受较大幅度的温差,冷缩热胀的状况严重,影响镜头的精密度,当然也就影响了画面的品质。
减少镜筒每个零件的厚度也可减轻整支镜头的重量。怛也会降低整支镜头坚固耐用的特性。在选择材料时,我们须考虑到它是否坚固耐用,这也是徕卡镜头驰名的原因。徕卡的每支镜头都必须考虑到全开光圈的影像素质以及在不利的拍摄条件下依然有最佳的表现,而这也是它自1925年开创35mm摄影以来所坚持的信念。
|